台海网8月7日讯 最新一期天下杂志发表文章说,在同个时空辐辏间,台湾两大党党主席一直没有机会真正的对话。其实,马英九、蔡英文有很多的共通点。同样读过台大法律系、有国际观、担任过“陆委会主委”、都曾在政大教书,都有著浓厚的书卷味。尽管两人背景有些相似,在“内政”与两岸关系上,却有不同的主张。民进党执政时,蔡英文掌握了台湾两岸政策的诠释权,她不承认“九二共识”、经济上,她紧踩三通煞车,但对两岸贸易采“有效管理”。而马英九上任后,则是承认“九二共识”,两岸经济采取扩大交流。在这场“纸上双英会”中,他们同样不满意台湾目前的民主发展;面对中国大陆,两党都在黑暗中摸索,但马英九倾向快走,而蔡英文则认为要慢慢来。跨越“统独”的轴线,两人如何理性看待与中国大陆似快又险的关系?又如何看待台湾的民主发展?
台湾民主形式够了 但危机很多
马英九:这六十年,台湾在华人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局面,从政治民主讲选举、管制愈来愈少的经济自由、文化的多元熔炉、社会安全制度改革,等等。
但背后也有一些缺点,譬如民主形式够了,但仍有贿选与司法人权的问题;经济虽自由,但一味冲成长,造成环境永续的困难;社会有安全但不够,还有很多没有保障的弱势。这些危机,得保持警惕。
过去二十年从解严到“总统”选举,民主制度面的改革可以说差不多到一个阶段;下一个阶段要充实民主的内涵,自由、法治、人权很重要。民主只是一个框框,只是一个过程。
美国有种说法,说自由比民主更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推“联合国人权公约”,里面很多就是谈法治、人权和自由。让它变成生活基本规范,这样对台湾整体提升有帮助。
美国《新闻周刊》编辑Fareed Zakaria写了一本书《自由的未来》,提出一个概念叫“非自由主义的民主”,简单说就是山寨版,只有形式没有内涵。
他说全世界有一百一十九个国家(地区)定期举行选举。定期选举是民主的一个标准,但选完后“治国”根本没有民主可言,既没有保障人权,甚至还实施种族主义、行政命令“治国”等等。
这就要去提升人权、法治,台湾第二阶段的民主改革应该朝这个方向。如果民主搞了半天,靠贿选贪污,这不是真民主。
要从非自由主义的民主,进步成真正自由主义的民主。
两岸谩骂、批评、谴责的时代已经过去
另外,两岸关系的发展,这六十年的斗争史、冲突对立,开始融冰,三代人的恩怨情仇开始化解。
最近听说浙江大学校长来台访问,有个学生在教室自修看到他来,站起来鞠躬跟他说老师好。他说这在大陆看不到。
这些是台湾一甲子拿出来的成绩,同文、同种、同历史、同文化,但相隔六十年发展出来就是不同。大陆人来台湾从这些小地方,看到两岸不同。
我认为两岸谩骂、批评、谴责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需要的是怎么往前看,要为好几代人的幸福,建立更宏观的看法。这是两岸将来不可回避的历史使命。
两岸接触不只是更多陆客来可以赚钱,或更多台商有更多商机,这是表面;进一步是把自由、民主、法治、人权作为两岸共同的语言,这才是为人民造福,我是用这个高度来看问题。
两岸部分,一年下来把紧张跟对立化解了,但前程路途遥远,而且危机四伏,必须戒慎恐惧步步为营;但这路非走不可,不走没有别的路。这既不是投降也不是矮化,是从捍卫台湾尊严前提下,如何走出一条路来。
早前报道:
解读:
编辑:
解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