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主纪念馆换回中正纪念堂牌匾
2009年07月21日 02:16东南快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900镇暴警察全面戒备 拆“台湾民主纪念馆”牌匾

“中正纪念堂”重现台北

2007年5月被陈水扁换上“台湾民主纪念馆”牌的“中正纪念堂”,昨天上午在大批警力层层管制包围下,进行拆除牌匾的工程,工程人员同时换回“中正纪念堂”的牌匾,恢复“中正纪念堂”。而“自由广场”部份,则尊重专家学者意见,不予更动。主管单位原本以为会有大批绿营支持者抗议,调动大批警力还加装拒马,“中正纪念堂”史上第一次被全部封锁,只是没想到大费周章,结果到场呛声的民众却比观光客还少。

声音

“当初在民进党执政时,把匾硬扯下来本来就是违法的行动,现在当然必须修正,再说,‘立法院’己做出决议要求尽快挂回‘中正纪念堂’的牌匾,有什么不对?至于选择在晚上进行,则是为了封馆,为了不要扰民,民进党应该要先反省过去的无法无天,硬是要在意识型态下,弄上台湾民主纪念馆的牌匾,现在还不准人家更正过来?”

——国民党“立委”邱毅

900镇暴警察全面进驻

792天前,这里还写着“中正纪念堂”,一天之内,它变成“民主纪念馆”,7个字被陈水扁当局拆得干干净净。当时拆除工程冲突不断,有蓝营民众前往抗议,数度引发冲突,还有东森电视摄影记者王瑞璋在冲突中遭到卡车辗过,王瑞璋全身是伤躺在地上, 痛苦不堪。

792天后,台湾“教育部”在20日上午依照“立法院”决议,拆除“台湾民主纪念馆”牌匾,重新挂回“中正纪念堂”牌匾。拆装工程进行了24小时,整个工程预算110万元。

为了防止绿营人士闹场及冲突,警方上星期天晚上10时45分起即动员近900镇暴警察全面进驻纪念堂,并架起蛇笼、拒马,大阵仗将纪念馆四周出入口围住,封锁整个园区,就连想要入内进行采访的记者,都以安全问题为由被请到“自由广场”的外围。就连警察自己要进入,也得被逐一检查身分。

星期一上午8点18分,“民主纪念馆”牌匾被拆下右上角第一块花岗岩,11点53分拆除完毕,下午2点16分,装上最下面第一个“堂”字,开始复名。原本要来这里观光的陆客,只能待在车上拿出相机,边拍边看热闹。

绿营未采取激烈动作

抗议一早就已经开始,但抗议者最多不过十几个人,还比不上记者和观光客。

民进党台北市“议员”庄瑞雄和黄向群昨日凌晨已赶抵民主纪念馆。庄瑞雄称,不排除号召群众包围民主纪念馆。不过两人仍旧势单力薄, 没有什么作用。两人在警方陪同下,进入纪念馆园区视察施工安全,发现媒体记者仍然无法跟随入内采访,现场实在没有“卖点”,只好各自离去。

民进党发言人郑文灿前晚声称,用这种偷偷摸摸方式拆除牌匾,代表这个议题存在重大争议,主管机关更是理不直、气不壮,民进党要清楚表达抗议和反对的立场。至目前为止绿营还未采取激烈动作。民进党“立法院”党团干事长王幸男指出,进一步动作必须等到党中央开会后,才会决定。

幕后

马英九2月定调

将”中正纪念堂“重新挂牌,马英九近来对此议题公开保持沉默,而到昨天中午为止,”总统府“方面也相当低调,不愿表示意见。

不过,据“总统府”资料,今年2月22日,马英九主持“中正纪念堂”相关事宜会议,在听取“行政院副院长”邱正雄、“政务委员”曾志朗及“教育部长”郑瑞城等报告后作出裁示:“中正纪念堂名称须依照法律规定办理,但相关议题在程序上应召开公民论坛,邀请社会不同意见人士,就相关议题凝聚社会共识。”由此可发现,马英九在今年2月即已定调。

花絮

外国记者来抢拍

昨日上午除了台湾媒体前来采访外,也有两家外国记者来抢拍画面。 由于整个“中正纪念堂园区”已经被警察重重封锁,因此记者只能在好几百米之外,用望远镜头捕捉历史画面,各个摄影记者使出浑身解数,拿出像大炮一样的摄影镜头,瞄准工程人员的一举一动。

本版综合剑啸等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汪敏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