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报:切勿让“赋改会”聘用一群“奴才”
2008年05月21日 12:07中国台湾网 】 【打印

台湾《中国时报》20日刊载社论说,新当局团队还未就任之时,准“行政院长”刘兆玄与重要财经部门成员都已经马不停蹄地在做准备,而人民也期待他们一上任就能有所表现。目前,唯一尚未填上的财经人事拼图,就是马萧财经政策中宣示要成立的“赋税改革委员会”。据媒体报导,依“准院长”刘兆玄先生的规划,该会要隶属于“行政院”之下,其地位等同于“部会”,重要性不言可喻。“赋改会”虽然是短暂的功能编组,但是在台湾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其任务尤其艰巨。在此,我们要提醒新当局筹组“赋改会”的必要考量,以免将来在布局上有所失误,而糟蹋了改革的契机。

首先,新“内阁”必须要正确掌握赋改会的定位与意义,切勿在人云亦云的琐细租税议题中,迷失了税改的主体思考。以一九六八年第一次“赋改会”为例,该会的大改革方向,就是将台湾当时以关税、公卖利益为主的行政部门收入结构,转换为以营所税、综所税为主的结构,以迎合当时经济转型之所需。正因为其任务清晰、目标明确,所以税制转型也较为成功。相对而言,一九八八年的第二次赋改会则理念方向比较混沌,其所提税改方案少了些理念引领,后续推动也就比较吃力。

社论指出,今日的台湾,内有贫富渐趋两极的民怨、外有东南亚各国的竞争,而我们的现有税制,却仍然停留在促产条例保护、资本利得免税、各类宽减杂乱不堪的石器时代。现在成立赋改会,就是要为当下的僵局规划一条租税制度的新出路。当然,时下吵扰不休的遗赠税、负所得税等议题不是不能研议,而马萧、长昌的财税政见也可以拿出来公开讨论。但若只是为了要调整这些零星税目,那么由“财政部”发包几个研究案就足够了,根本就不必割鸡用牛刀,大张旗鼓地成立一个赋改会。我们要郑重呼吁刘“院长”,既然要成立赋改会,就尽量要给予该会宽广的研议空间,不要事先设定太多任务。假若赋改会就只是为研议马萧所提的种种政见而设,那么该会就必然没有前瞻性与主体性。

其次,如果赋改会的任务是要研议税制大方向,其主任委员就必须要聘请视野开阔的大学者担任;其余委员也要敦聘没有利益色彩、未参与特定党派竞选政见研议、立场公正不阿的学者专家参与。税改最糟糕的情形,就是各个利益团体或政党代表分别派员参与赋改会,其主要任务就是促成特定提案或阻挡特定提案。赋改会若是成员不当,将来会内就会吵嚷不休,注定是绝路一条。

日前,准“财政部长”李述德被记者询问赋改会是否会建议负所得税制时表示,“基本上,赋改会不会反对负所得税制”;社论认为,这是极不妥当的发言。如果有学者专家在参与研议之前,就已先承诺将来会赞成或反对特定议案方向,这些学者就只是橡皮图章,像是没有租税是非判断能力的奴才。第一次赋改会的主委刘大中,是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第二次赋改会主委陈听安虽然学术地位逊于刘院士,但至少也是岛内财税耆老。第三次赋改会究竟是要聘人才还是聘奴才,外界都在拭目以待。

社论呼吁,新当局与“立法院”,给予第三次赋改会最大的空间。将来的税改方案,无论如何都要落实为修法,提到“立法院”审议,而朝野“立委”、行政单位、民间团体等,也都能透过公听会等适当管道提出意见。但是朝野官员、“立委”最需要克制的,就是在赋改会研议期间提出仓卒的、片面的、讨好部分人民的减税或免税案。这一类的方案往往有短视近利之诱惑,却对后续的整体税制规划产生重大阻扰。赋改会的研议时间短则半年长则一年,而台湾减税或免税实在不急着在半年中匆促提出。我们希望朝野政党都能以台湾之长远制度健全为念,不必逞一时之快,而坏了税改大计。

社论最后建议,新当局调整其财经布局思考,千万不要只看到迫在眉睫的“爱台十二建设”、而忽略了财政健全的重要性。建设台湾与财政固然是互为因果的,但是就中长期而言,财政的稳健绝对是一切建设的关键。我们希望新当局赋改会的成员,能给社会带来耳目一新的气象。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郭敏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