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书展2007:本土人·情·事
2008年07月17日 19:03 】 【打印

回归十年的气氛沸沸扬扬,2007年的香港书展明显多了一种自我身分认同和寻找本土文化根源的味道。既有一系列主题讲座邀得文化人、学者和作家论述香港话题,展馆内更能发现不少新书以香港历史和文化艺术、街道和平民日常生活、建筑、文字语言发展、名人奋斗故事等为主题,将不同的香港面貌收进纸张内,呈现出缤纷多彩的香港。

年轻创作人 初挑大梁

在逐渐壮大的本土声音中,不难发现崭露头角的年轻人正以自己的方式诉说对香港一些人一些事的感想。近年积极制作「香港书」的三联书店,继去年推出大受欢迎的「土制漫画」系列,今年又与「新地开心阅读计划」合作,替一班脱颖而出的新生代出版概念书籍。

七本概念书当中,有五本是地道香港故事,包括:许芷盈以旅客角度游走深水土步,描述重建旧区居民生活点滴的《重见?重建》;沈乐诗分享童年时「大屋搬细屋」艰苦生活的幽默漫画《卢押道20号》;唐睿在徙置区成长的新移民小学生故事《Footnotes》;郑政恒用新诗及摄影反映香港城市面貌的《记忆前书》;梁嘉仪以文字与摄影作品记述童年居於打鼓岭乡郊生活的《消隐》。

另外两本比较特别。《偷睇音乐人》由在录音室长大的音乐人袁思慧以图文方式掀开音乐人的神秘面纱,描述音乐作品的诞生过程,并附以自己创作的CD。而袁蕙嫜的《如果没有错,这是吃蕃茄薯片》,则是一本附有前卫手绘插图的新诗集,探讨对香港、空间、女性、自己、文字的看法,

除了文字上的创意,这本书更特别在设计和排版上挑战一本书应该「四四正正」的传统──其中一只书角是圆形的!

书展期间,董启章在「香港台北:双城凝望」座谈会中说道,现在的年青人要写书,就要有「经验」,但在一个相对上富足和太平的今天,年青人怎样寻找经验呢?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的事情值得我们捕捉和细味,只要像这几位年青作者般细心观察和感受,就有机会写出有「经验」和有「情」的作品来。

正音正字不是现在才流行的话题,不过今年有再度「升温」的迹象。除了晋身星途的王贻兴以漫画形式讲解的《赶走错别字》外,电台DJ朱薰亦推出了《朱Fun E正音功》,分享其在广播界练就的一身好「正音」武功。如果你想知道「硬」与「雁」、「你」与「李」、「懒」和「冷」的分别,在此书可以觅得答案。

研究本土语言,正音正字

一向出版香港文化书籍的次文化堂,亦推出了一系列研究香港语言的书籍,包括《正字正音》、《正字审查》、《正字正确》等,还有认真研究广东粗口历史渊源的书籍,名嘴黄毓民更在展场内拿着该书大力宣传,蔚为奇观。

文化保育,由欣赏民间艺术开始

政府强行清拆皇后码头,民间团体以身体保护文物。你有关心这段新闻吗?有没有想过皇后码头的价值是甚麽呢?我们常常说要发挥创意,欣赏本地的艺术作品,尊重本地的文化,到底怎样才是艺术、哪些文化才需要珍惜和尊重呢?街头巷尾的涂鸦和表演是否只是扰民的行为?被弃置的东西真的没有存在价值了吗?

今届书展上,CUP出版了两本关心本土文化的书籍,尝试以欣赏的角度看待民间艺术和智慧,更立体地面对保育和发展的问题。《九龙皇帝》综述「九龙皇帝」曾灶财的涂鸦行为,还有其个人生活及理念;《天空之城》则把旧区的天台风景用相机记录下来,并给予正面评价。旧东西到底要保留还是拼弃?旧东西的价值又应由谁去定论?适逢曾老在书展三天前去世,我们可以带着怀念的心情阅读《九龙皇帝》,并透过这两本书再看香港,反思和讨论一下如何在发展和保育中取得平衡。

名人访问,尽诉回归情

明报出版社趁着回归十年这个记念性的时刻,推出《十年?香港人》和《我是历史见证人──回归十年志》两书,诉说社会名人这些年来对香港的看法和感情。前者访问了李鹏飞、陶杰、李丽珊、苏民峰、陈志云等不同背景不同界别的名人;後者就侧重於97前後期间的政界中人,包括彭定康、鲁平、周南、张浚生、陈方安生、梁爱诗等。

出版社更与港台合作推出《香港家书》,把1988年至今同名电台节目的内容由声音转化成文字,题目涉及政治、经济、法律、人权、社会民生等各个层面,可说是侧面记述了香港的发展。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小船   编辑: 陶学钢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