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揽大权 派系斗争 李登辉是怎样搞垮国民党的
2008年03月19日 10:38新闻午报 】 【打印

宋楚瑜,祖籍湖南湘潭,其父曾在蒋介石手下服务多年,本人为美国乔治城大学政治系博士,1974年返台后不久出任蒋经国的英文秘书,以后官职直线上升,1979年出任“新闻局局长”,1984年出任国民党中央文化工作会主任,蒋经国去世前夕转任中央党部副秘书长。宋楚瑜是蒋经国挑选的青年才俊中的代表人物,深获蒋经国的信任和重用,他的见解和取舍引人注目。 宋楚瑜身为中央党部副秘书长,在中常会上只有列席权,如果不被点名则不能发言,对于宋楚瑜的唐突行为,与会者感到惊讶,作为会议主席的余纪忠出于礼貌同意宋讲话。宋楚瑜陈述推党主席案如不提出,“对党、对国伤害一天大过一天”、“多拖一天,多对不起经国先生一天”,然后愤然退席,留下在场中常委一片愕然。他的发言,等于把全体中常委逼到只有同意李登辉出任代理党主席的边缘。结果会议一致同意李登辉出任国民党代主席。

“代理党主席之争”的实质是权力之争,是失去蒋经国后的蒋家势力还想卷土重来,控制国民党。但是,蒋经国信任的亲信纷纷背叛而去,无力再战,结果轻而易举地被蒋经国所挑选的“接班者”李登辉所击败。李登辉也趁机打击自己上台后的最大威胁———蒋家势力。“代理党主席之争”,揭开了李登辉上台后国民党内斗争的序幕,也成为李登辉削弱国民党的第一仗。

重组权力核心

李登辉抓到“总统”和代理党主席大权后,开始了巩固权力与政治清算的斗争。

台湾最高权力中心———“总统府”国民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国民党退据台湾近40年来面临重大政治转折和空前挑战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会议。李登辉的重点是如何实现权力中心的大转移,把权力中心由蒋家阵地转移到李家阵地。为此,他一是严把党代表关,出席会议的大部分代表必须是切断蒋家脐带、支持李登辉的人;二是严把中央委员关,李登辉通过对半数中央委员候选人的提名及操控选举,控制中央委员会的目的已经达到;三是严把中常委关,亲蒋的中常委中有12人被换掉,中常会完成自第七次代表大会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改组。

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本土化”趋势十分明显,首次由本省籍人担任党主席,首次在中常委中本省籍成员超过半数,首次中央委员中本省籍成员超过1/3。“本土化”始于蒋经国上任之初,当时是为了缓和已经相当激烈的省籍矛盾。李登辉的“本土化”,是把国民党视为“外来政权”,必须以本土势力取而代之,巩固权力基础,为推行“两岸分裂分治”、建立“台湾中华民国体制”做准备。

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后,李登辉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得到巩固,他开始全方位、多层次打压党内的所谓非主流派(亲蒋派)势力,国民党内从此不得安宁。他首先是打破“接班四人帮”。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开完,配合中央党部换届,李登辉在7月20日完成改组“行政院”,“行政院长”由俞国华留任。李登辉的用意非常明确,利用不强势的俞国华的“空头院长”以减少对“总统”权力的牵制,把“内阁”成员尽可能换成亲李派,一是实现对“内阁”的控制;二是向“本土化”转化。

李登辉在顺利主导中央党部换届和“行政院”改组后,认为逐渐清除亲蒋派的时机已经成熟。第一个削权对象,是俞国华。俞国华不得不于1989年5月17日向李登辉提出辞职。5月26日,李登辉顺水推舟,提名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李焕继任“行政院长”。5月31日,国民党方面宣布李焕“内阁”成立,6月1日,李焕转任“行政院长”。

李登辉更深的考虑是,在打压“接班四人帮”的同时,完成党政军系统的改造,扩大自己掌权的政治基础。如今,身为国民党主席的李登辉收回了李焕控制的党务系统,接替李焕“中央党部秘书长”职务的是宋楚瑜,宋楚瑜对党务系统进行了彻底改革,全面清除亲蒋势力,推行“本土化”。

被蒋经国当做“镇岛大将军”的郝柏村,已成为李登辉不得不防的人物。郝柏村于1981年12月调任“参谋总长”,1986年3月进入国民党中常会,成为中常会中唯一的职业军人。按照岛内军界的规定,“参谋总长”任期2年,可郝柏村竟然连任4届8年。在蒋经国去世后,蒋家成员、特别是宋美龄女士对郝柏村分外信任,来往甚多,颇有把郝柏村当成减缓“非蒋化”进程保护神的涵义。

1989年11月22日,郝柏村的“参谋总长”任期再次到期,李登辉利用国民党中常会的名义决定郝柏村出任“国防部长”,遗缺由“空军总司令”陈龄接任。正在东南亚访问的郝柏村,接到此消息时,只有无可奈何。李登辉用调虎离山、明升暗降法,把郝柏村从具有调动、指挥军队权力的最高军令长官“参谋总长”的职位上拉了下来。

与掌握党务系统、主导“行政院”改组相比,李登辉削除郝柏村兵权更有特殊意义,这为李登辉在军中推行“本土化”,在中高级将领中实施“大换血”,推行以彻底改造“军队蒋家化”为目标的“十年建军计划”提供了前提。

李登辉清理异己、巩固权力的行为,激化了党内矛盾。1990年2月21日,又是国民党临时中央全会提名新一届正、副“总统”的日子。“总统”换届,成为亲蒋势力反扑的极好时机。但李登辉通过各种手段,成功地击败了林洋港、陈履安、蒋纬国等人的挑战,1990年3月21日,李登辉、李元簇(原“总统府秘书长”)在“总统”、“副总统”选举中分别以高票当选。这是台湾在结束蒋氏父子“强人政治”后第一次“总统”选举。李登辉在“国民代表大会”间接选举投票中高票当选,标志着大陆籍“法统”势力主政时代的结束,以李登辉为首的“本省台独”势力主政时代的正式确立。

李登辉当选“总统”后,立即改组任期还不到一年的“李焕内阁”。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要李焕退出政治中心。但李登辉见非主流派反对情绪过强,只有利用非主流派来打击非主流派这一用过多次但十分有效的手法,便接受元老陈立夫提议,任命内心极为反感的郝柏村出任“行政院长”。

1990年5月2日,国民党中常会例会上通过郝柏村出任“行政院长”的提名。人们马上从李登辉的决策中觉察到了他的用意:堵住非主流人士的嘴,拔出眼中钉李焕,封杀林洋港,可谓是一石三鸟之计。他在5月20日宣誓就职时,提名郝柏村为“行政院长”。李焕从此离开决策中心,开始过起“政坛闲人”的日子。“接班四人帮”基本被打破。

郝柏村上台后,针对社会治安持续恶化、民众普遍感到不安和恐惧的情况,实施铁腕统治。一时间,治安状况有所改善,“台独”气焰有所收敛。但是,对于“接班四人帮”中的最后一位成员郝柏村,李登辉还是要彻底清除。1991年8月以后,因为李登辉不让郝柏村参加军事简报会议,两人发生矛盾。1992年3月,两人终于在关于“修宪”中的“总统选举”问题上,是用民进党主张的“直选方式”、还是用国民党主张的“委任投票直选方式”问题发生严重对立。李登辉站在民进党的意见一边,郝柏村站在国民党意见一边。同年12月,李登辉又准备把“阁员”、“国防部长”陈履安调任“监察院长”,直到3星期后才由“总统府秘书长”蒋彦士通知郝柏村,激怒了郝柏村。至此,双方对立已经很深。1月18日至1月28日,李登辉和郝柏村10天见面3次,屡屡正面交锋,逼郝柏村下台,郝柏村当面抵制。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霍吉和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台湾大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