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乱的文坛 朔·王小波与1990年代[图]
2008年07月14日 16:54中国图书商报 】 【打印

王小波:颠覆与被颠覆者

相比王朔而言,王小波是具有更高认识水平的人,然而王小波也不是神话。王小波在去世之后,日渐赢得了更大的名声,这种名声对社会正视和理解王小波是有好处的。

王小波出现在1990年代无疑意味着时代的进步,然而王小波在生前并没有获得较为广泛的认可,这当然从正面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窘态和缺陷。

王小波通过自己大量的随笔让读者认识到了他的理性、智慧和幽默,一个冠冕堂皇的评价是:王小波是一个真正的人道主义者。这句大而无当的话对王小波来说,却是准确的。真正的人道主义首先站立在愚昧、权利崇拜、狭隘的(极端)民族主义、犬儒主义的对立面,王小波温和地表达着他的尖锐和愤怒,这是一种高级的姿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王小波是一个喜欢高姿态的人。一种具有明确立场的人很容易犯一种“过头”的错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王小波在表达自己的意见的同时,却不知不觉地干预和指责太多,他的妻子李银河说“人民有低俗的权利”(未必是她的原话),那么,人民有没有愚昧的权利?真正的聪明是什么?我印象很深的一篇随笔是《对中国的罗布代尔式考察》,他在其中嘲讽中国“愚昧”牺牲畜力以有利于人的充分就业。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聪明呢?

王小波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是出现王小波,对中国的1990年代来说,绝对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进步。王小波式的理性、智慧与幽默对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绝对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王蒙在给王小波小说集作的序中充分肯定了王小波随笔的价值,同时对王小波的小说颇有微辞,许多人对此表示不满,认为王蒙通过抬举王小波的随笔来贬低他的小说价值。然而,正是这一点,表明了王小波小说的特殊价值,王小波的小说创作是在小说本体的范式中进行的,不同的是王小波在其中用心地融进了许多智慧思考的东西。这种东西当然有时候会伤害小说的艺术成就,但也许王小波更看重的就是他的“思想”。

在王小波的小说中,读者可以体验到一种阅读的快感,而不是阅读的重负。这种快感来自王小波对小说作为一种社会承担的不同认识。王小波认为,阅读小说的第一目的是获得消遣,因此小说一定要好看,当然,好看的小说若能够再有用一些就好了,所以他不辞辛苦地在小说中写了许多“常识”,这种常识据说是王小波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深刻思考的结果。

也许,王小波的存在证明了“自由思考”对于我们的可能性。

王小波的小说写作基本上打破了长期以来小说写作的某种模式,当然也不是什么文本的原创,更多的作品里,王小波改写许多历史故事,并且对这些材料进行绝对的发挥,王小波的小说创作可以看作是对“为时代写作”的另一种解释。他是不是在为思想而写作?鲁迅在自己的《故事新编》序言里解释了他对这种写作方式的担心,而鲁迅所担心的正是王小波所发挥的。也许鲁迅过于严肃,或者说鲁迅对幽默有一种更深刻的认识,以至于看到了它潜在的巨大危险。

王小波在1990年代开始自由写作,同时,他又死于1990年代。王小波的写作年代正是大众集体感到阵痛的年代,一种巨大的精神解体和价值崩溃带来的精神混乱,使整个1990年代如过眼烟云,同时却使1990年代令人无限难忘。在一个真正被颠覆的时代,说到底,被颠覆的是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和个体的价值、尊严以及其他。那么,身后获得巨大声望的王小波是不是经历了(或者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被颠覆?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阎海东   编辑: 严彬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