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来之不易 市场化进程必须坚持
2008年12月15日 08:47上海商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作者:高尚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实行的是指令性的计划经济,由中央通过各部委统一管理,各类物资实行统购统销,这严重影响了经济系统的有效运转。

两个例子可以说明现实中的这种非效率。当时沈阳两家工厂,一家是变压器厂,另一家是冶炼厂。两家工厂都由国家来统一集中计划,产供销都掌握在政府,企业没有自主权,因此也没有积极性。两家厂一墙之隔,但是由于隶属不同部委管辖,两家工厂之间不能直接进行交易。变压器厂需要的铜,都必须通过统购统销渠道从全国各地调到沈阳来,冶炼厂生产的铜也要调到全国各地去出售。现在看起来这种做法不可思议,如果两家工厂互相运输就可以节省时间,继而大大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另外一个例子是,1956年时,上海天气炎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需要购入鼓风机进行降温。但是由于企业没有自主权,采购都需要打报告,要通过七个部门的审批。当最后一个部门审批完的时候,夏天已经过去了。因为计划经济就是审批经济,没有审批就不能执行。我在看到这个情况以后,写了一篇题为《企业一定要有自主权》的调研报告,发表于1956年12月《人民日报》。那一年,毛主席指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就像家和企业的关系,一切权力统一到中央,把企业卡得死死的不是好办法,要发挥“两个积极性”,更主要的是要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但是没有找到一个出路,因为脑子里有个传统的观念: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基。明明知道有问题,却谁也不敢动,那篇调研报告后来也受到了批判。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困难之中召开的会议,该次会议在理论上打破了两个凡是,这标志着思想理论上的禁区开始打破了。此前的一个重要的事件就是安徽小岗村的包干到户。当时任安徽省书记的万里发现,安徽虽为农业大省,却有着大量的外出乞讨的农民,其原因在于,受到左倾思想影响,实行人民公社的生产体制,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后来农业实行“大包干”,除了交给国家的、留给集体的,剩下就是自己的,所以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就丰收了,农民吃饱饭了。三中全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中国社会有今天就是因为有改革开放,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市场经济为中心,大家集中精力搞生产、搞发展。但是,一个民族的思想解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只是在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加入一定的市场调节,来促进各个经济主体的生产积极性。这虽然促进了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发展,但还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的微调。十二大提出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因为计划经济反映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这个基本思路要坚持。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商品经济的概念,但是当时思想还不够解放,还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是主要,商品是次要。我在十三大上又提出三条意见。第一,计划经济或者市场经济只是手段的问题,不牵涉到社会主义的属性。第二,要用经济合同取代指令性计划。第三,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化,计划跟市场要逐渐结合起来,亦即将实物性的计划转向政策性的计划。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批判市场化改革的声音又一次出现,直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阐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只是一种手段和方法,这一争论才暂时告一段落。

近来,金融危机从美国蔓延到了全世界,这并不能说明市场化是错的,只能说明我们在市场化进程中必须加强市场的监管。因为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政府只需在必要的时候推行宏观调控,市场就可以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市场化改革道路是中国经历了30年风风雨雨才探索出的一条正确道路,在任何时间都不容动摇。 (张牧扬整理)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高尚全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