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球独创“特区”制度为改革开放探路
2008年12月13日 16:00新华网 】 【打印已有评论0

新华网广州12月13日电 题:中国全球独创“特区”制度为改革开放探路

新华社记者 车晓蕙 张琴 陈君

与香港毗邻的广东省深圳市政府最近宣布,将把“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深圳特区改革攻坚的重要突破口,用5年时间建立起“全新的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这比全国完成的时间表提前了7年。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初设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的代表,深圳屡屡推出创新之举,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摸索经验,被称为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和“试验田”。

而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从最初的“沿海经济特区”到如今分布在东中西部的各个“综合改革试验区”,“特区”可能是最具中国特色和独创性的产物,以其不断“突破”和创新,引领着中国的改革发展之路。

1978年12月18日,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广东和福建省委向中央要求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1979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第一批出口特区,后改名为内涵更丰富的“经济特区”。美国《纽约时报》为之惊叹:“铁幕拉开了,中国大变革的指针正轰然鸣响。”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特区”的设置体现了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改革特色。中国国情复杂,改革面临的困难巨大,没有现成的书本知识和经验,必须通过不断探索和试点,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路子来,而“特区”就起到了这样的“试脚石”作用。

在过去的近30年间,特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圳从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变身为拥有超千万人口、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现代化大都市;2007年,珠海的工业总产值是1980年的1370.5倍;上海浦东新区2007年GDP达2750亿元,是1990年全上海的3倍。

“敢闯、敢冒”的特区充当了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如深圳特区就摘取了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诸多“第一”:深圳敲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的第一槌,拉开了土地利用市场化的序幕;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开启了中国发展股份制企业和资本市场的进程;率先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对外商实行国民待遇;率先按市场原则形成了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

通过特区“摸着石头过河”,形成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经验,被逐步推广到全国:厦门利用外资修建机场、组建地方航空公司、成立合资银行;珠海技术入股、跨境工业区;汕头改干部委任制为聘任制;海南“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体制改革……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认为,中国通过“试验田”的方式探索破解改革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不同难题,包括行政、经济、社会等方面改革都在此试验中取得突破。

汤敏认为,过去的改革,过多地注重生产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公共利益和福利的均等化。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摆在了中国决策者的面前。

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成为中国新时期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此后,天津滨海新区、重庆和成都、武汉等东、中、西部各地着手建设多个国内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新的“试验田”。

重庆市九龙坡区陶家镇白果村59岁的饶仁泽当了一辈子农民,而在重庆启动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他喜出望外地拿到了城市居民户口簿,在养老、医疗各个方面,和城市居民享受一样的待遇。

2007年5月,九龙坡区作为重庆市首个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先行示范区,首先在条件相对成熟的陶家镇开展改革试点,陶家镇共有白果村、友爱村的272户、717位农民自愿签订了“退出宅基地使用权,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协议,完成了农民变市民的户籍转变。

九龙坡区探索制定了《城乡统筹发展户籍制度改革试行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试行办法》等12个配套制度,以解决农民变市民过程中面临的种种权益不平等问题,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换宅基地”的办法,确保农民在子女入学、就业扶持、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各个方面享受与当地市民一样的待遇。

九龙坡陶家镇只是一个中国“特区”探索改革的一个小小缩影,根据统筹城乡改革方案,重庆将在全市范围内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农村金融制度、行政体制等改革。

按照新定规划,到2020年,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将由4∶1降到2.5∶1,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将由目前的48.3%上升至70%。

深圳市长许宗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随着全方位改革开放格局的形成,过去赋予特区的政策优势和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在逐渐淡化,特区不“特”的问题突出。新时期特区的“特”不应体现在优惠政策上,而是继续保持敢闯敢试的精神,“先行一步”试验的勇气。

为此,深圳为特区注入了“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开放、特别能创新”的新内涵。今年初,深圳提出向新加坡、首尔等国际发达城市“叫板”,用世界眼光和标准推动自身建设和发展,在经济领域创新的同时,加大社会领域、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探索,寻求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目前,中国各地特区都在努力推出探索和创新的新举措,解决改革开放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曾经定位能源及基础工业项目的珠海淇澳岛,今天成为珠三角最大的红树林保护区;海南正酝酿面向亚洲、面向台湾建设自由贸易区;上海浦东把建设服务型社会作为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内容;武汉以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突破口……

广东省社科院院长梁桂全认为,从全国来看,改革仍然处在攻坚阶段,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拓展到全方位的改革,涉及深层次的体制性障碍,需要通过综合配套加以解决。无论对于“老”特区,还是“新”特区,不断加大体制和制度的创新和突破,探索社会科学、和谐的发展之路,成为新时期中国特区的重要使命。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车晓蕙张琴陈君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