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改革开放:偶像变迁30年
2008年12月10日 20:04人民画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你生于哪个年代?与共和国共成长?或者你的青春岁月沐浴着改革开放的第一股春风?或者你正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

你的偶像是谁?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成为你心目中的偶像?

不妨以一家几代人为对象作一个小小的调查,你会发现:世易时移,偶像亦如此。这一期《图说30年》栏目,与亲爱的读者一道回顾30年来中国人的偶像变迁,一道体会偶像变迁背后的趣味和意味。

改革开放之初的两位偶像

“文革”结束至改革开放几年间,没有产生具有全国轰动性效应的偶像。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雷锋、王进喜等“学习榜样式”偶像继续发挥着他们的影响力——他们的影响力甚至持续了几代。事情在悄悄酝酿着改变。70年代末,即改革开放最初期,两位富有开创性意义的偶像横空出世。

1978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同时转载了最初发表于《人民文学》的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这篇报告文学让数亿中国人知道了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陈景润,陈景润的事迹震撼并激励了国人。当时,结束“文革”浩劫不久的中国,包括科技文化事业在内百废待兴,而正是在这一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在科学的春天里,在偶像的感召下,许多年轻人怀着科技报国的激情,奋勇投身科研领域。80年代上小学的笔者清楚地记得,当时班中不少同学都抱有共同的一个理想——当科学家。陈景润在当时的影响可见一斑。

另一位是来自台湾的邓丽君。她那缠绵悱恻的歌曲对于已经在革命歌曲中浸泡多年的大陆年轻人而言,绝对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全新体验。《甜蜜蜜》、《小城故事》、《月亮代表我的心》……这些永远只倾诉个人情感的歌曲强烈契合了一代年轻人追求个人生活的内心情绪。他们不但广泛传唱邓丽君的歌,还追随她的卷发以及鲜艳的衣裙。但与此同时,邓丽君的歌也遭到了所谓权威的抨击,被斥为“靡靡之音”。然而这种斥责丝毫没有影响人们对她的喜欢与崇拜。时至今日,尽管邓丽君去世已十余年,尽管邓丽君一生从未在大陆举办过演唱会,但她依旧被众多大陆歌迷视为心中永远的偶像。

“雨后春笋”

在陈景润的感人事迹中,在邓丽君的动人歌声中,时间悄然划向20世纪80年代。这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年代,各类型偶像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和陈景润一样被视为全社会学习榜样的有身残志坚的“中国保尔”张海迪,救火牺牲的少年英雄赖宁,为救掉进粪坑的大爷而牺牲的青年张华等。尽管他们的身份不同,个人特征迥异,但他们仍属于全社会学习的对象,他们共同的名称是“英雄模范”。

用今天的流行语说,80年代的“业界精英”也出现了一批偶像。文学界的顾城、北岛、舒婷等朦胧派诗人成为无数文学青年心目中的“英雄”。来自香港的金庸、台湾的三毛、琼瑶也在大陆产生了一大批的“迷”。如果要论当时的业界精英中谁是最让中国人集体崇拜的偶像,毫无疑问——中国女排。从1981年到1986年,中国女排以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创下了世界排球史上的“五连冠”。这几年,正是中国试图向世界打开国门的时候,女排的辉煌成就为中国人争得了世界级的荣誉,也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鲁光采写的关于女排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广泛流传。女排精神被视为是整个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奋斗激情的集中体现,它带给中国人的精神激励和示范效应也远远超越了体育范畴。

80年代,一批来自港台日本的娱乐明星也随着影视剧的热播涌入大陆。1983年香港无线的《射雕英雄传》让人们记住了长着一对可爱兔牙的“俏黄蓉”翁美玲;万人空巷的《上海滩》让周润发成了万千少女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日本的《追捕》带来了高仓健,《血疑》带来山口百惠……BEYOND、张雨生、费翔、罗大佑、张明敏等港台歌星的歌曲流传于大街小巷。中国大陆自产的最红娱乐偶像则属后来被誉为“中国摇滚第一人”的崔健。 1986年,当崔健背着一把吉他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吼出“一无所有”的时候,观众被惊呆了,中国人被惊呆了。崔健用他那些极具个性并富有文化反叛意味的音乐作品开始了他的摇滚“长征”。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社会,旧的观念正被慢慢打破,而新的观念和价值体系却尚未建立,崔健的歌唱出了一代青年人的怀疑和茫然,崔健因此成为一代人的偶像。

<< 上一页12下一页 >>
1986年   1983年   偶像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邓东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