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钱学森
钱学森家庭
钱学森,浙江杭州人,1911年出生,中国现代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38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留美从事火箭研究,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199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这是一幢普通的机关宿舍楼,里面却住着一位不平凡的人物——钱学森。
走进钱学森的家里,给人的感觉是朴实而典雅,墙上挂着几幅字画,屋里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一些航天器的模型。96岁高龄的钱学森由于身体原因已经不方便会见客人,接待记者的是他的儿子钱永刚和秘书涂元季。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钱永刚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年随父亲回国的情景:“那是1955年10月8日,我们全家一路颠沛辗转,终于到达深圳罗湖桥头,当时代表中国科学院来迎接我们回国的人,是今年已经87岁的老科学家朱兆祥。”
1955年初冬,刚刚回国的钱学森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时任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陈赓拍案大呼:“好!就要你这句话!”
钱永刚笑着对记者说:“就这一句话,决定了我父亲这一生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
1956年,钱学森受命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新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由此起步。
50多年过去了,钱学森以其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乃至整个国防高科技的奠基性的杰出贡献,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写下了精彩绚丽的篇章。
1960年11月5日,我国第一枚导弹飞行试验成功,聂荣臻、张爱萍等在现场与钱学森热烈握手。聂荣臻在致辞时说:“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爆炸试验成功,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又向前迈出一大步。
1970年4月24日,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怀下,钱学森等在酒泉卫星发射场组织实施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工作。“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向世界宣告新中国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治学态度和胸襟堪称大师风范。钱学森的秘书涂元季跟记者提起这样一件往事——有个青年曾经写信指出钱学森论文中的一处错误,钱学森亲笔回信肯定了这种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并请这个青年就此写成论文,由他推荐发表,目的是让学界同仁都能认识到这一错误,以免被错误引用。
平生无意求虚名,惟尽百年赤子情。在钱学森家中,记者看到他卧榻正对面书架上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着一尊“神舟”航天飞船的模型。那展翅翱翔的“神舟”,似乎在诠释年近百岁的钱学森关注祖国腾飞的热切心情。(解放军报/赵 波)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赵 波
编辑:
谭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