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监测四川灾区空气 及时捕捉疫病的“火点”
2008年06月17日 11:42科技日报 】 【打印

控制疫病流行就像扑灭一场森林大火:如果“火点”能够被发现,一个成年人就可以扑灭它;如果火势蔓延开来,任何措施都将为时已晚。然而,难点就在于如何在“火点”阶段就能够监测到。何况,对于疫病控制来说,最早开始的“火点”在无声无息中扩散,处于潜伏期感染者都没有任何症状反应。

在过去的20多天里,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要茂盛一直在四川地震灾区监测疫病的“火点”。这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启动的一项科学部主任基金应急项目:“汶川地震灾区空气中传播的细菌和病毒的采集及基因分析技术”。

监测空气中的细菌、病毒是一项非常前沿的技术,它和“可吸入颗粒物”监测、水质监测有着质的区别。美国“9·11事件”后发生了炭疽病菌的“恐怖袭击”,科学家们在相关研究上加大了力度。

“等到有了症状时才发现,就太晚了”

“通常情况下,由于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即使被细菌、病毒感染也不会致病。即便会,也能很快康复。但对于地震灾区来说,生活、环境条件差,人体免疫相对较弱,抵抗疾病的自身能力要差。”要茂盛说。

地震改变了自然环境,尤其是很多畜禽尸体容易滋生细菌、病毒,气温升高也在加剧这个过程。

“一般的病毒,人体感染3—4天后就会有很强的传染性,虽然患者还没有症状反应,但病毒、细菌在人体内已经复制了很多,浓度非常高。”要茂盛说,“有一些学者对传染病的传播模式进行专门研究,这个阶段的传染速度非常快,因为这是一种‘一传十、十传百’的矩阵式传播。”

要茂盛和项目组的科研人员们主要监测9种具有较高风险的细菌、病毒造成的疾病,包括肠道传染疾病、呼吸道传染疾病、流行性乙型脑炎、气性坏疽、炭疽病、百日咳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结核杆菌和禽流感。

“等到有了症状时才发现,就太晚了。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空气监测提前发现并采取隔离措施。对公共场所比如灾区的安置点,及时监测到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提前发现可以避免一场大规模的疾病传染。”要茂盛说。

然而,如何能够在空气中及时、准确监测细菌、病毒?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难题,涉及生物、物理、化学和网络等方面专业内容。做到预警的效果,需要不同领域的科学家进行合作。

“把实验室的研究真正应用到社会之中,能够为社会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是每个科研人员都会感到非常欣慰的事情。”要茂盛说。

把实验室搬到了灾区

对空气中的细菌、病毒进行监测,一个难题是大流量地采集空气样本,另一个难题是快速、准确的进行识别。

此次到震区的人员组包括:要茂盛是去年8月回国的耶鲁大学博士后,他和另一位成员邱兴华都是北大“百人计划”优秀青年人才,而项目负责人北京大学朱彤教授则是一名长江学者。此外,通过环境流动监测车,要茂盛把他负责的生物气溶胶与微生物实验室都搬到了四川震区。

“我们使用了很多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就科学研究的发展来说,我不敢说比国外的实验室高多少,但绝对不会比别人差的。”要茂盛说。

例如空气采集,在国内通常使用“降落式”的:放置一个培养皿,然后分析从空气中自行降落下来的微生物。这种方法效果非常差。“病毒等小的生物颗粒通常在空气中会悬浮很久,还会通过空气远程漂移。能降落到培养皿上面的几率很小。”要茂盛说。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科学家   病毒   火点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罗晖 胡唯元   编辑: 高欣艺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