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惠灵顿5月21日电(记者刘洁秋 黄兴伟)新西兰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是地震多发国家。新西兰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防震减灾意识深入人心。
防震减灾教育首先从娃娃抓起。记者从一名12岁新西兰男孩口中得知,其所在学校会不定期举行防震演习,学生人手一本地震应急逃生手册。他还能随口背出几条,令记者印象深刻。位于首都惠灵顿的国家博物馆设有一间“地震屋”,模拟地震晃动,人们可以在里面体验地震,这样有助于消除对地震的恐慌和陌生感。不时可以见到家长带着孩子进出这间“地震屋”。
在新西兰经常可见防灾应急条例文本。比如记者在申请新西兰议会的记者证时,工作人员会专门出示一份出入须知让记者阅后签字,其中就包括发生地震时人们在议会内应遵循的自救、逃生步骤和路线。
新西兰皇家地质与核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地震专家余嘉顺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西兰非常重视防灾减灾工作,从中央政府到地区、地方政府均设有防灾减灾机构。新西兰国家民防部还印制地震灾害应急手册,并发放到每个公民手中,其内容包括灾害识别、预防以及如何进行自救、互救等。
他说,应急手册提示,平时应设计一个家庭应急方案,其中包括约定发生地震后,去何处躲避以及失散后的联系手段。每个家庭应该准备至少可维持3天生活的耐储存食品、瓶装饮用水、防水手电筒、收音机、急救包以及包括家庭重要文件在内的疏散用品包,每年检查、更换一次食品和瓶装水,每隔3个月检查一次电池。
一旦发生地震,如果人在室内来不及逃离,应该立即躲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避免停留在柜子或悬空物体附近;如果在户外,应尽快转移到安全地带并保护好自己;如果在开车,应立即靠边停车;如果在海滩上,应马上转移到高处以防海啸袭击。
余嘉顺指出,地震发生后一般会有余震发生,要尽可能帮助周围的人;不要好奇地观看地震造成的破坏;如果闻到煤气味,要在安全前提下关闭煤气阀门和电源;要及时从收音机里获取信息。
余嘉顺说,经过多年普及地震知识,新西兰的普通民众大都清楚地震发生后如何应对并通过什么渠道获取最新信息,从而有效防止恐慌情绪的蔓延,有助于沉着应对地震灾害。
作者:
刘洁秋 黄兴伟
编辑:
陶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