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业‘旱作水稻’开机收割。 刘万青摄
一条被忽略的新闻
2009年10月19日,新疆石河子垦区400亩试验田“膜下滴灌旱地种植水稻”开机收割。据有关专家检测,水稻平均亩产400多公斤,个别区域产量突破700公斤,而且,增长的空间还非常大,达到800公斤以上的产量是完全有可能的。
与传统水稻种植方式不同,“膜下滴灌水稻”采用机械化播种,集铺膜、施肥、播种、打孔、滴灌带铺设于一体,减少了育秧、插秧、施肥、除草等诸多环节,在减轻劳动强度、解放生产力,节约用水、建设节约型社会,应对粮食危机、实现干旱地区大面积推广水稻种植方面提供了确实可行的参考依据。
传统稻田亩耗水在2500立方以上,滴灌水稻仅需750立方左右,节水高达70%以上。而且,随需滴水、随水滴肥和随水滴药,不仅有效提高了水肥的利用率,还增强了水稻抗旱、抗倒伏,抗病虫害的能力。
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介绍,这项革命性技术的诞生,彻底打破了千百年来水稻只能“浸泡”栽培的传统模式,是中国水稻生产史的突破。
2009年6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考察天业膜下滴灌水稻时指出:水稻之父袁隆平提供的是品种,天业集团则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栽培方法,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创举。
然而,这样一条新闻并未引起媒体的重视,只被当作一般的农业实验性新闻安排在了不显眼的位置。
创造这条农业新闻的,是一家工业企业,这多少让人感到有些意外,也让人对它的可信度有些怀疑。
长期负责这项技术研究的农业专家陈志远说:“不少人对‘水稻旱作’的看法还停留在‘节水’的原始观念上,没有把它的连带作用和因此产生的农业革命看清楚。”
相关报道都援引了专家的话,认为这项实验的成功,是我国首例把水稻种在旱地里获得成功的技术,对改变水稻传统种植方式、改变农业生态、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是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其意义远远超过了水稻旱作本身。
“水稻旱作”依赖的灌溉技术,是新疆石河子垦区天业集团自己发明的“膜下滴灌”技术。
在2010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膜下滴灌技术荣获全国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这种‘贵族农业’我们农民用不起”
秦玉萍听说“膜下滴灌”是在2003年,当时她对这个新名词没有任何概念,更不可能想到这个“膜下滴灌”会改变她一家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43岁的秦玉萍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149团11连职工,是石河子首届“大丰收魅力人物奖”获得者。
一提出浇水,秦玉萍用“害怕”二字形容过去的浇水方法。
从1981年参加工作的那一天起,秦玉萍就是149团的女强人。别人都不愿意多承包土地,她愿意。别人只敢承包十几亩地,她敢承包40亩,比一个正式职工家庭承包面积的一倍还多。
耕地、播种,给棉花施肥、打农药这些一般的活计她都不怕,唯一担心的就是浇水。
她早就听说过以色列人发明的滴灌技术,可以免除满灌式浇水的辛苦,还可以节省很多水和水费。
但一打探下来,她就没兴趣了。滴灌带和水过滤设备的价格让她难以接受,每亩地平均算下来得投入2400元以上,自己承包40亩地,就要一次性投入近10万元。
秦玉萍说:“2400元,这差不多是我种植棉花两年的产值,更不要说小麦、玉米了。这种贵族农业我们根本用不起。”
有人简单地算过一笔账:石河子除小麦、玉米外,仅经济作物——270万亩棉花,如果使用以色列提供的滴水灌溉技术,投入就需要10亿元。对于一个长期依靠农垦经济维持正常运转的政府来说,这笔投入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曾参与谈判的新疆天业集团董事长郭庆人回忆,以色列方面的底线是每亩2400元,少一分都不行。
价钱下不来,谈判转向购买设备,但这一意向也遭到对方婉拒。
后来,石河子人才明白,以色列方是怕中国人模仿他们的设备制造出更好的产品。
为了让和秦玉萍一样的农户能用得起这种农业技术,石河子垦区经过一年年的摸索、实验,终于在1998年6月由天业集团制造出第一批滴灌带。
天业集团的工程技术人员把进口的旧设备“解剖”了几次后发现,国外生产的滴灌带并不适应新疆的土壤和水资源。突出问题在于这种产品容易堵塞。
“吸收、改进、创新”,“纳米边缝式迷宫滴灌带”很快在天业集团问世,而且较国外同类产品抗堵塞能力提高了30%以上,带着泥沙的河水、渠水也能通得过,滴灌带每米售价仅需0.2元,滴灌带设施每亩投入仅需300元左右,是国外每亩滴灌带设施投入的1/8。
1999年,天业集团又创造性地摸索出“大田膜下滴灌技术”,这项技术是全国乃至全球微滴灌节水技术的又一次转折性创新,使农业灌溉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过去的大水漫灌转变为浸润式灌溉,从浇土地转变为浇作物,从单一浇水转变为浇营养液。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梁建春 刘冰
编辑:
李志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