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的中国人成长链:一心成才 无法成人
2009年06月16日 10:21新周刊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新周刊2009012期封面:无法成长

301期《新周刊》封面专题

无法成人 一个中国人的成长链

播下龙种,收获跳蚤。

一个中国人的成长链,从出生到求学、从升学到毕业、从成家到立业的过程,发生了变异。

求学越来越早、成家越来越晚、毕业越来越难找到工作,立业的焦虑笼罩每一个人。

中国人比任何时代都更看重孩子和教育。54.7%的父母要求孩子读到博士,83.6%要求孩子考试考前15名。家长奔波在择校、陪读、交费的泥潭里,学生苦熬在应试、才艺、择业的负担下。幼教大热、就业大冷。教育开端,望子成龙不计天价恐落人后;教育终端,竞争激烈学难致用乏人问津——中国社会经济的运行,与教育严重错位。

现行的教育模式一心想让孩子们成“才”,却不在乎他们是否成“人”。

中国父母们,在无法成人的儿女面前,既是主谋又是从犯,既是教育模式的设计者又是教育模式的就范者,既是教育产业和商业的买单人又是投诉人,既是既得利益者又是受害者,既是暴君又是奴隶。

以“为了孩子”的名义,令父母苦不堪言、孩子无法成人——这不是爱,而是整个社会的黑色幽默。

如今我们怎样做家长?

重修中国人教育大纲

中国人成长三个阶段:求学、成家、立业。求学越来越早、成家越来越晚、毕业找不到工作。每一项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背后,都有中国家长的“教育成功学”在作祟。中国人的成长链亦面临教育和社会的双风险。

文/胡小同

这一年里,中国年轻人脸上写着的茫然,比任何一个年份都多。

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超600万,预计比去年增加70万,比前年增加130万。

中国人的成长链遭遇到最难堪的一环:毕业即失业。可他们曾经这样被加工:幼儿园、九年义务教育、高考、大学教育。19年的中国式教育目的只有一个:成人、成材、进入社会、有份好工作、有个好前途。

教育没有社会变化快,是社会问题,还是教育问题?

幼教大热、大学生找工作大冷;输入端恐落人后,输出端乏人问津;理想远大,现实无情;播下龙种,收获跳蚤——中国社会和经济运行的结构调整,与教育严重错位。

学历、学位、双学位、海归学位、海外留学背景,所学越多,所用越无;私立学校、贵族学校、国际学校、双语学校,花费愈巨,产出愈低。“成长的烦恼”及至最后一刻幡然醒悟,“读书无用”又有新的论调和说法。

中国学生、中国家长迎来了自己的成长焦虑症。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胡小同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