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套:保“安全”还是圈套?
2008年10月10日 12:04mangazine.名牌 】 【打印

瑞典隆德大学历史博物馆馆藏1813年 印有拉丁文使用手册的安全套

投外边,除了丢分还容易出人命

<历史·性>

事实上性病并非如宪政制度那样乃西方专利,在中国,它也有着久远的传统。清代同治皇帝据说就死于此类疾病,不过,因是皇家隐私,为尊者讳,悬疑至今。而早期"海龟"方鸿渐,揣着假文凭回到祖国,然后被邀请去演讲,他的演讲题目就是《鸦片和梅毒》。

文|曹寇 图|corbis

词语的革命

安全套以非药物的形式阻止受孕,主要用于在性交中阻止人类的精子和卵子结合,防止怀孕。此外,也有防止淋病、艾滋病(HIV)等性病传播的作用。

这个东西在西方叫Condom,无需分辨,毫无歧义。但作为和洋火洋钉一样的舶来品,在中国早先却被纯洁地称为"避孕套"。我想,生育的计划性及其制度或许才是"那个玩意儿"被命名为"避孕套"的起因。但事实再三证明,这项被列为法令的严格制度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和大大小小的漏洞,一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所戳破的那只避孕套,他的弟弟是偶然性的生命,却又与"谋求缝隙中的生存"获得了某种必然的一致。与其说"超生游击队"是和计生委在展开斗争,不如说宋丹丹和黄宏在避孕套蔚为壮观如大典气球(或结扎)的广阔背景下也是在"谋求缝隙中的生存"。

请勿超额怀孕!避孕套如是说,口号响亮,也仅此一句。确实如此,据说那时候人民的性生活十分简洁,完全无需考虑后一种防范作用。可惜门窗时代打开了,除了可以呼吸新鲜空气,也有蚊虫和苍蝇闯入,所以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电线杆上才开始张贴一些让人脸红的性病广告。同时我们也发现,确实有一些埋首疾行的人在深巷中按图索骥,寻找传说中的"老军医"帮助他/她解决难言之隐--谁叫当初"一洗了之"的那瓶液体还没有投入生产的呢。

事实上性病并非如宪政制度那样乃西方专利,在中国,它也有着久远的传统。清代同治皇帝据说就死于此类疾病,不过,因是皇家隐私,为尊者讳,悬疑至今,花柳、梅毒,抑或艾滋,莫衷一是。早期"海龟"方鸿渐,揣着假文凭回到祖国,然后被邀请去演讲,他的演讲题目就是《鸦片和梅毒》,都是"国粹"。

性病,尤其是艾滋的感染人口在中国正呈曲线上升态势,出于现实考虑,"安全套"作为新名词覆盖了"避孕套",它的科学性在于时效性。这是一次识时务的词语革命。值得注意的还包括,前者不仅针对防病而言十分在理,对避孕而言也名副其实。所谓"该扎不扎,房倒屋塌;该流不流,扒房牵牛。"简直堪比地震。还有更可怕的,"一人超生,全村结扎!"这项古老的连坐制度危机群体生存,有了个套套,大家或可放心许多。当然,这些口号源于穷乡僻壤,并不具有普遍性,不过眼下的另一个现实问题也使得安全套必须大行其道,即一个孩子从出生到结婚生育的巨大支出所造就的生育恐惧,逼迫育龄男女对生育必须持慎之又慎的警备态度。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新闻图片花花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