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烂翁”大善无边 50多年匿名捐款数百次
2010年04月21日 21:22扬子晚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老人在10万元捐款书上签字。郭小川 摄

盐城一名常年捡拾破烂的82岁老人张忠泉,13日作出惊人的举动:将自己多年主要靠捡破烂积蓄的10万元巨款,统统捐给盐城慈善总会(本报曾报道)。报道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记者深入采访获悉,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张忠泉就开始乐善好施,半世纪以来已捐款数百次。这种执着也让他遍尝一般人所不能承受之苦痛:遭人非议,妻离女散……

50年前,化名“学雷锋”捐助灾区

4月13日,张忠泉老人在盐城慈善总会捐出10万元,记者对其简单采访后,老人就匆匆离开,问其联系方式,答“没有”;问其住址,他只含糊地说寄居在扬州。记者多方查找,也未能找到老人。连日来,记者几经周折,找到老人的家人、原工作单位、退休后所住的社区和敬老院,大抵了解了一个凡人难以理解和模仿的“慈善痴人”。

1959年张忠泉来到原盐城地区建筑公司(现为江苏建兴建工集团公司)做修车工,“老人家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做好事了。”江苏建兴建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陈汝勤告诉记者。翻开陈旧的档案,记者发现,上面记录着老人第一笔捐款是在1963年春节。在那个饥荒的年代,张忠泉在阜宁一工地上拿出20元钱,交给当地政府慰问军烈属。当时,他的工资每月只有十几元。

1963年,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张忠泉被雷锋事迹所感动,就学雷锋做好事,工友休息了他不休息,自己做完事了就帮别人做,星期天他还带着工具上街义务为群众修车。

1965年春,张忠泉在广播中听到陕西发生了重大灾害,就悄悄来到邮政局,将自己积聚的30元寄给了陕西救灾部门,在寄款人签名一栏,张忠泉写下 “学雷锋”三个字。

收到捐款的陕西省有关部门甚为感动,为了查找“学雷锋”,陕西民政部门向捐款的汇出地——当时的盐城地区行署发函,请求查找“学雷锋”,盐城地区行署还在报纸上刊登了《寻找“学雷锋”》的文章寻人,没有结果。

不久,张忠泉随工程队到兴化施工,看到一户人家已几天揭不开锅了,张忠泉十分痛心,拿出身上所有的钱,买了15公斤黄豆送给这户人家。素不相识的穷人不肯收,人家问他的名字,他说叫“学雷锋”,说完丢下黄豆就掉头走。为了找到恩人,这家主人到建筑工地寻问一个叫“学雷锋”的人,听说“没有这个人”,这家主人又到工地里面一个个找,终于找到了张忠泉。工友猜测,报纸寻找的“学雷锋”可能就是张忠泉。面对领导追问,张忠泉终于承认自己就是向陕西灾区捐款的“学雷锋”,并拿出当时汇款的30元汇款单。

行善成“痴”,妻女相继离他而去

1966年秋,张忠泉作为先进工作者被送到南京汤山温泉工人疗养院疗养,可张忠泉在行李中带了打气筒、钣手等工具,别人疗养,他就在疗养院的路边摆地摊,免费为当地军民修车。疗养一个月,也义务帮别人修了一个月的车。

记者了解到,近50年来,老人行善成“痴”,甚至影响到了自己家庭的生活,让妻子和女儿很是不满,相继离他而去。4月13日捐款那天,记者问及老人的家庭,他简单地说了句:“妻子离了,女儿不认我了。”

记者辗转找到老人的堂弟张忠元,在张忠元的印象中,堂兄家里没什么东西。他说,由于堂兄不顾家,嫂子和侄女都很生气,家庭矛盾不断激化。多年前,堂嫂便和堂兄离了婚,女儿也离开了他,回到老家东台居住。离婚后的张忠泉只身一人生活在盐城,一次,张忠泉生病,女儿来看他,见张忠泉孤身一人躺在病床上,边哭边责备:“你不是喜欢帮助别人吗?现在怎么别人不来照应你啊!”父女俩为此不欢而散。“侄女家现在还很困难,住的房子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张忠元说:“他资助他人的事我知道不少,他确实对自己和家人很刻薄。我对他的做法既不理解又很佩服。”

说到张忠泉的“傻”,江苏建兴建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陈汝勤说,张忠泉还被别人误解成“沽名钓誉”,原来公司机关大院一度没人打扫,张忠泉每天早上就主动扫地、清理下水道、接水管、运垃圾,有人说张忠泉在“作秀”,有意表现自己,可张忠泉一干就是半年,直到有了专职清洁工。到了1983年,张忠泉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他不得不因病提前退休。

捐款回执一张床都铺不下

退休后的张忠泉收入少了,为能继续帮助别人,他做过小生意。后来老人走路吃力,他开始踏车出去捡破烂,每年过年,其他老人都穿新衣服,而张忠泉身上都是垃圾堆里捡的旧衣服。

这么多年来,老人捐了多少款,他自己也说不清。采访过张忠泉的记者范女士说,当时,老人的捐赠证明和收据将老人的床都摆满了,还放不下。“我当时真的很震撼!”据悉,在张忠泉的这些汇款中,大多用的是匿名。老人还立下遗嘱,待自己去世后,将所有存款分别捐赠给希望工程、残疾人协会、党组织和为他送终的人。

每天伙食不超过2元钱

提起老人,五星街道雅和居委会主任苏珍甚为感佩。“10多年前我第一次到他的住处,眼泪都流出来了,太可怜了。”那是个大夏天,可是老人的床上却铺着塑料纸,他舍不得买席子。

邻居们告诉记者,以前张忠泉每天很早就推车出去卖东西了,赚的钱自己一分舍不得用,聚积起来都捐了。而他自己的早饭和中饭,都是早上做好了放在饭盒里带在路上吃,一般都是青菜豆腐之类的素菜,他计划自己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2元钱。

老人家中最值钱的东西,就是一台冰箱了,但这个冰箱不是用来存放食品的,打开冰箱里面全是药,老人患有肺气肿、哮喘等多种疾病,他舍不得去医院看病,就自己买药放在冰箱里备用。也有邻居说他“痴”、“傻”,老人从不辩解,只有遇到苏主任时,才把心里话跟她讲:“人家说我是痴子,说我神经病,其实我正常得很,我是党员,我要向雷锋学习,我捐钱不是为了荣誉。”

苏主任回忆说,因为患支气管炎,吃西瓜之类的凉东西会好受些,老人就到市场上买人家挑剩下的,小的西瓜,只花5毛钱。即使生活很节俭,老人还是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逢年过节居委会送些慰问品给他,可一眨眼功夫他又把东西送回来了,说:“我不要这些东西,把东西送给有困难的人吧。”2006年冬天,苏主任去看望老人,看到他盖的被子是捡来的又旧又硬的棉花胎,就买了条踏花被送了过去,没想到老人第二天骑着三轮车又把被子送到了居委会。

苏主任告诉记者,居委会经常劝阻他的捐赠行动,“在你吃好、住好、生活好的前提下,把剩余的钱捐出来,不要再出去拼命挣钱了。”“没想到张爹爹最后还是把钱捐了,这10万元捐出后,他估计一分积蓄也没有了。”苏主任告诉记者,老人攒到2006年才有一张5万元的存单,估计这几年又积了一部分钱,这应该是老人所有的积蓄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郭小川   编辑: 黄镰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