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老师20年办起山洞红军博物馆(图)
2009年11月16日 06:12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陈喜朝在山洞红军博物馆向少先队员讲解红军故事

核心提示:

一个人建一座山洞红军博物馆,这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南江县一小学民办教师陈喜朝却做到了,甚至不惜借来钱建博物馆。建馆近20年来,全国20多个省市前来参观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各界人士多达十二万余人次。陈喜朝说,他想把郑家洞办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山洞红军博物馆。

巴中市南江县一小学教师历时20年,办起了全国第一家缅怀红军先烈的民办红军博物馆,以其丰富的红军史料、独特的形式,享誉巴中,教育了无数青少年。博物馆的创办人陈喜朝现年55岁,是南江县双流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一民办教师。近日,记者走访了这位可敬的老人,了解了他创办博物馆的艰辛历程。

义无反顾走上自费建馆之路

陈喜朝想一个人修山洞红军博物馆的消息传遍了远乡近邻,可是,几乎没有人相信他干得成

“我建红军博物馆,是因为崇敬红军。”1989年5月的一天,陈喜朝只身来到由两个人造石楼和一个自然岩壳组成的石楼洞——郑家洞(约378平方米),借来木梯、砍刀劈路,爬上山洞。整整一天,在洞内反复观察、丈量、构思。一个大胆的计划在这里酿就:建一个集实物、知识、观赏、游览于一体的苏区博物馆,面向社会各界开放。“但由于当时财政吃紧,拿不出钱来,我决定自费干。”

陈喜朝想一个人修山洞红军博物馆的消息传遍了远乡近邻,可是,几乎没有人相信他干得成。陈喜朝的一些亲朋好友也纷纷前来劝他不要劳民伤财。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努力做通了妻子的思想工作。亲戚朋友看他如此执着,也开始支持他了。

行程千里收集红军文物资料

陈喜朝的长远目标:建一个博物馆、建一所学校、建一个图书馆、建一个基金会和一家企业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与红军时代相距50多年,众多史料已丢失或流落民间;要办苏区博物馆,就只有千方百计地收集史料。

陈喜朝回忆说,他当年收集相关史料,吃尽了苦头。1989年6月的一天,陈喜朝去拜访原该乡苏维埃主席何盛国。在回来的路上,由于天黑下雨,陈喜朝一不留神滚到三米高的坎下。如今,脚上那道三寸长的伤疤还历历在目。为了寻找红军文化,陈喜朝步行了上千里路,采访了上百位历史见证人和知情者,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和红军文物。

1991年7月1日前夕,郑家洞博物馆一期工程竣工。建党七十周年这天,千余人从全县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伫立长思,感慨万千。1996年,陈喜朝给自己制定了一个长远目标:建一个博物馆、建一所学校、建一个图书馆、建一个基金会和一家企业。“建馆以来,我从未收一分钱的门票。”陈喜朝讲,为建博物馆,他还欠下了3万多元的借款。

长远规划建最大山洞红军博物馆

全国20多个省市十二万余人次前来参观,参观者写下了厚厚四本的留言寄语,多达一千余页

陈喜朝告诉记者,他决定将收集的325条红军标语重新刻出来,让人们从红军石刻标语中了解革命的历史,使之成为红军文化的瑰宝。

20年来,馆内已塑造好反映红军战斗、学习、生活的石雕像32尊,两层石洞和天然岩壳上开辟了3个展厅,有徐向前、李先念、秦基伟等将军们的题词,20多块书法碑刻,有红军时代的武器、钱币、医药等文物。

如今,全国20多个省市前来参观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各界人士多达十二万余人次。参观者写下了厚厚四本的留言寄语,多达一千余页。陈喜朝告诉记者,他想把郑家洞办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山洞红军博物馆。文/图苗志勇

■新闻链接

南江,是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当年创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的腹心地带,红军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动人心弦的故事。郑家洞是南江县原新场乡苏维埃的旧址,1933年,红军在这里驻扎了15个月;在此建了一个战斗连、两个赤卫军连,还建立了红军小学、红军粮仓。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汪敏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