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人守护伯父陵墓十七载
2009年07月21日 03:02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吴文炳铁骨铮铮,宁死不愿出卖党组织

● 刘 祥 王索娜 陈 夏

踏入长沙县双江镇石板村,远远望见翠屏似的大山脚下耸立着一座高塔,这就是1992年当地人民为纪念吴文炳烈士而修建的陵园。当地群众和来自各地的游客,经常会怀着崇敬之心前来瞻仰,扫墓,不少文人还写下了对烈士深表怀念和赞颂的篇章。

“虽然与伯父从未谋面,但是我为这位伯父守护陵墓已经17年了 。”双江镇64岁的老人吴学津,是吴文炳烈士的侄子。他告诉笔者:“1928年2月28日,伯父吴文炳与其子吴学谦以及两位革命战友在长沙市司门口英勇就义。

利用教书来掩护革命工作

“伯父吴文炳生于1887年,双江镇石板村人,系湘鄂赣边游击队大队长。”吴学津说:“我父亲有三兄弟,吴文炳排行老大,我父亲吴定卓排行老二。”吴学津曾听他父亲说,伯父吴文炳自小聪颖好学,从长沙师范毕业后,毅然返乡组建了乌石寺小学并亲任校长。风华正茂的他在长沙师范学习时就接受了新文化和进步思想。1926年,吴文炳加入中国共产党。

“伯父入党后积极开展地下工作,利用教书来掩护革命工作。”吴学津说,1927年马日事变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的疯狂反扑,长沙县农民运动暂时卷入低潮,伪团总陈弗阶,伪都总尧琋,还有大劣绅朱顶元一起回巢,对金井地区的革命运动进行大屠杀。

吴文炳眼看自己的同志被敌人残杀,心如刀割。在当年5月的一个晚上吴文炳率领游击队,抓获了沾满人民鲜血的陈、朱的两个儿子,当场镇压,并又烧毁了尧家住宅,极大地打击了反革命嚣张气焰。

宁可牺牲全家都不出卖组织

1928年元月,吴文炳为了扩大游击队力量召集同志们在家中商议,决定打掉县团防局,夺取枪支,随即转战平江,与彭德怀部会合参加平江起义。

不料,可耻的叛徒向敌人告密。当天晚上,长沙县团防局出动一百人前来抓捕吴文炳。吴文炳临危不惧将文件烧掉,不顾个人安危,和党支部成员挺身而出。他和儿子及四位同志当即被捕。受审前,吴文炳告诫儿子和其他同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出卖组织和同志”。

“后来我的父亲从别人口中得知,反动派想用封官许禄、名利地位诱惑伯父。伯父泰然自若,不但一字未招,而且无情地揭露敌人一桩桩罪行。”吴学津说,敌军官见软的不行,就改用硬的,指挥四个打手用皮革打得他皮开肉绽,遍体鳞伤,但他不畏严刑拷打,坚贞不屈。

侄儿为伯父守陵17载

“四个人,都是铁骨铮铮的汉子,宁死都不愿出卖党组织。”吴学津说,1928年2月28日这一天,敌人从吴文炳口中得不到任何情报,于是当着吴文炳的面,残忍地杀害了他年仅17岁的儿子及两位战友,试图吓住吴文炳,见他毫无畏惧,敌人决定对吴文炳下毒手。

吴文炳就义时年仅41岁。敌人为了斩草除根,两年后又将吴文炳的爱人杀害。

双江人民并没有忘记革命英烈。1991年,双江镇党委、政府和人民为了纪念吴文炳一家和全镇287名烈士,经省、市、县批准,筹资兴建吴文炳烈士陵园。笔者在陵园中看到,苍松翠柏环绕四周,鸟语花香,景色宜人。陵园内双江革命烈士纪念塔高高矗立,题“为国牺牲,永垂不朽”八个烫金大字,并铭刻了原金井区革命烈士英名。

“我还会继续守护这座英雄的陵墓,直到我不能动的那一天。”吴学津说,他已经为这位伯父守护陵园17年了,每每有游客前来参观,他都十分乐意担当义务讲解员,向大家介绍烈士生平事迹。据了解,陵园自落成以来,先后有10多万人次前来瞻仰和祭扫,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配图:烈士陵园葱葱郁郁,花繁叶茂。吴学津说,伯父的陵墓得到了妥善保护,纪念碑上刻写了287名革命烈士的名字。刘祥 摄

《长沙晚报》供稿

吴文炳   陵墓   伯父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刘 祥 王索娜 陈 夏   编辑: 汪敏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