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屡打“黑车”,但运动式的行政执法长效不佳 羊城晚报记者 朱文海 摄
黄埔区政府附近的两辆黑的 朝方 摄
车假,计程器买的却是真的 朝方 摄
“永结同心”当车牌,照样赚钱 朝方 摄
调查动因
当又一辆“黑的”冒出来,抢走客人扬长而去时,老出租车司机陈晓(化名)愤懑顿起。
这是冬夜的广州,海珠区新港路,九点左右的光景。在河南跑了两小时,就遇到七八辆“黑的”,“入冬以来最晦气的一天!”陈晓嘟哝着,“这些车屁股上没识别条的,都是假的士。”在业内人士眼里,这是常识,而普通市民却鲜有人知。
陈晓心一横,“咬”住了“黑的”。96900一拨就通,接线员记下了“黑的”的车牌、车型等信息,说“有人会联系你”,挂了。陈晓跟踪了半个多小时,没人联系他,撤了。
直到今天,也没人联系过他。
类似的事,陈晓也不是头回遇到。前不久,在广州白云机场,他在机场排队的士中发现一辆克隆车,找到现场管理人员举报,意外的是,没人去管。
有点出离愤怒的陈晓,想到了媒体。
羊城晚报记者 孙朝方
连日来,羊城晚报记者调查发现,夜幕下的广州城里,每天众多的“克隆”的士散布在天河、白云、海珠、黄埔、越秀等区域营运。对于“黑的”的数量,业内人士说法不一,有说数百辆,有说上千辆,还有说更多的。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广州每天营运的“克隆的士”起码200辆,这一说法,得到多位受访的士司机及监管部门相关人士的认同。
“黑的”从何而来,又如何营生?它们会给城市和市民带来怎样的隐患与影响?
目前,专项整治行动是打击“克隆”的士的重要方式,管理者也加大了惩戒筹码。但有业内人士表示,众多的运动式行政执法,短期效果不错,却始终围绕违法———查处———再违法———再查处“转圈”,打击一过老问题便卷土重来。
“克隆”的士的治本之路在哪?广州亚运在即,这一问题更迫切地摆在管理者面前。“黑的”不止,广州将长痛难消。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孙朝方
编辑:
郑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