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者林毅夫的四次抉择[组图]
2008年03月07日 18:18京华时报 】 【打印

弃官从学

但因为一套房子,他和北大擦肩而过。

“小林拖家带口的,想要套房子,但当时的北大解决不了。”董文俊说,当时,北大房子很紧张,很多干了几十年的老教师都没有解决住房,给一个刚毕业的小年轻分套房,实在说不过去。

与北大擦肩而过后,林毅夫又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面临一个选择,为官,还是做学者。

当时有两个机构向林毅夫伸出了橄榄枝,一个是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邀请他到农村发展研究所任副所长。一个是国家教委,邀请他到教委国际合作司当司长。

“小林来找我商量,我建议他,如果当了官,这么多年的学问不是白做了,但我没给他直接的建议。”董文俊说。

最终,林毅夫选择到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工作,坚持了他的学术梦想。在这里,林毅夫潜心研究中国农村问题,奠定他学术地位的众多成果,多在此间完成。

创办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比起在半政府性质的学术单位工作,他更愿意创办一个独立于政府机构的学术研究机构,发出学者更纯粹的声音,更重要的是,他想创建一个平台,提供给如他一样从海外回来的年轻学子,让他们可以更好地施展才华和抱负,更好地促进中国发展。

“林老师是要以独立学者的身份,影响政府决策,实现中国经济腾飞的梦想。”姚洋说,很多事情,如果在体制内,反而是做不成的。

被问及是喜欢独立学者身份,还是政府智囊的角色时,林毅夫几乎不假思索,“独立学者,只有作为一个独立学者思考问题,才能对政府的决策有所贡献,这样才能称得上是智囊。”

这个愿望,在1993年成为现实。

这一年,林毅夫、易纲和张维迎,分别从北京、美国和英国赶到海南,参加一个经济学研讨会。共同的理想,让他们一拍即合,决定创办一个独立于政府机构,专门吸收归国学者进行研究和教学的机构。他们给这个机构取名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这是中国第一个由归国学者成立的独立研究机构。

在董文俊的帮助下,研究中心最终选址北大。离开12年后,林毅夫以研究中心主任的身份,重回北大。艰难可想而知,学者林毅夫为了筹款到处做说客。他的哥哥、世界银行、福特基金,都曾是他游说的对象。正是靠这些筹来的资金,研究中心日益发展壮大。

研究中心创办时的北大校长丁石孙,若干年后曾在公开场合评价林毅夫说,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梦想和对未来的憧憬,但是,许多人仅仅停留在梦想阶段,很快就忘记了自己的梦想。然而,林毅夫却是一个有了梦想之后努力去实现梦想的人。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刘薇   编辑: 傅文涛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