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海林:中国要敢于向美国提要求
2009年11月03日 08:29国际先驱导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作者】叶海林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在杭州参加中美第20届商贸联委会的美国商务部部长骆家辉曾表示,美政府将以合作、建设性的精神对待中方提出的各种问题。这种态度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了,美方对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上将美国之行的接待日程中——美方首次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开放了战略司令部。徐上将一行还参观了贝宁堡陆军基地、内利斯空军基地,圣迭戈北岛海航站以及夏威夷美军太平洋总部。

就气氛而言,这轮被美方形容为“迟到的访问”的中美军事交流确实令人欣慰。在营造良好氛围的基础上,美国国防部长盖茨进而宣称,要打破多年来中美军事交流“时好时坏的怪圈”。

有足够的决心,这很好,但我们还希望美方也要有足够的常识,认识到造成两军交流时好时坏的不是别人,正是美军自己。高层会晤中,中方直言不讳地指出了阻碍中美军事关系的四大障碍,在这个问题上明确了立场。

美国不是一直要求中国加强透明度吗?向美方直言自己的关切和诉求,把中方的要求摆在桌面上告诉美方,这种东方文化中或许不常见的直率,不知道在西方逻辑里算不算是提高透明度的一种表现?美方总不至于把“透明度”的定义窄化到仅仅涵盖东风31导弹的发射诸元吧?

这种敢于向美国提要求,摆明中国的利益和关切的做法,当然也可以扩及中美关系的其他层面。不久前,美国高官在阐述奥巴马的对华政策时指出,中国应该对美国做出“战略保证”,其实,美方倒是应该仔细想想,到底要向中国提出怎样的“战略保证”要求?而且,如果中国真的提出了一些承诺或要求,美方又准备如何接招。

固然,在中美关系框架下,美方仍然是实力占优的一方,否则当美国人发明了“战略保证”这个词汇后,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中国媒体和学者迅速开始跟进解读了。但是,在同一个框架下,中方也是地位提升的一方,“战略保证”这个中美新概念在太平洋西岸所引起的波澜便远远比不上当年的“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在中国人看来,美国人的概念游戏已经不那么吸引人了。

而且,从积极的层面来看,“保证”的概念的确比“责任”有更宽泛的内涵。至少从军事关系而言,可以被理解成中国要保证为美国做些什么——这和“负责任”没什么差别;也可以是中国保证不对美国或者其他国家做些什么——这是美国一再要求中国加强透明的心理动机;还可以被理解为如果美国对中国要做些什么,中国一定会对美国做些什么——作为报答或者报复。

最后一种理解,未必符合美国发明这个概念的初衷,却是美国必须重视的一种可能性。就这一点而言,或许美方更应该想想如何回应中国作出的“战略保证”。美国人一贯是以直言不讳闻名于世的,但他们真的准备好迎接别人的直言不讳吗?

当然,直言不讳不仅意味着直截了当向对方提出要求,有时候也包括朋友之间坦诚的建议。中国在台湾问题及南海中国专属经济区上,都明确提出了要求:美国的触手不要伸得太长;在印度洋明确提出了建议:国际海军反海盗分区护航。且看美国如何应对中国的“合作、建设性的精神”。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叶海林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