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华派”心理是陆克文对华政策失败的原因吗?
2009年08月31日 09:02光明网-光明观察 】 【打印共有评论0

中国与澳大利亚素来较少发生外交冲突。但近来,却因力拓一案,以及随之而来的热比娅访问活,澳大利亚驻华大使芮捷锐的回国,使得中澳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火药味。这与中美、中欧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巨大的反差。本来不该是反华先锋的澳大利亚,此次,反而站在了最前面。这种关系的突变,充满了戏剧性——尽管陆克文本人仍然声称中澳之间的关系很正常,一直以来都充满了挑战。

面对这场有些愈演愈烈的中澳外交战,澳大利亚的媒体分析认为,当前这种局面是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自身所造成了,原因是陆克文自认是“知华派”,但同时又担心被澳大利亚人认为是“亲华派”,而这种心理包袱,最终导致了它对华政策的失败。

澳大利亚罗伊国际关系研究所的一位分析研究员就说,陆克文上台后,以为自己深谙中国事务,于是不愿制定一个清晰明确的对华关系战略图。所以,其对华政策反而不如前任霍华德的政策明了。澳一些分析人士同时指出,陆克文由于与中国的渊源比其他西方领导人要深,因此他对中国事务的了解的确要比其他西方人要多。但关键是,他没有把这种资源转化成优势,反而成了他的包袱。因为他特别忌讳被认为是“亲华派”,这成了他的一块“心病”,结果在许多问题上做得比前任更过火。此外,部分学者还指出,陆克文这半年来的表现都在扮演一个“知华派”而非“亲华派”的角色,可惜他也并非真的“知华派”,对中国事务的一知半解导致他一再疏远中国,沦落为许多人心目中的一位“反华派”。

相信许多中国人当初对这位能说一口流利普通话的澳大利亚领导人颇有好感,然而,事到如今,却真让人大跌眼镜。那么,陆克文对华政策的失败,真的如澳大利亚的媒体及分析人士所认为的那样,只是由于这种“亲华派”的心理包袱所导致的吗?

澳大利亚的媒体及相关的分析人士的分析,固然有其道理所在。但在笔者看来,这并非全部的原因,更非根本的原因。其实,从澳大利亚分析人士的相关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陆克文对华政策的根本原因并不仅仅在于其个人,更在于西方人士所固有的传统思维上,也即是在文化上的傲慢,思想上的傲慢。

《悉尼先驱晨报》的分析文章就认为,陆克文与他的前任霍华德不一样,霍华德是搁置价值观的分歧,以经济合作为先导,使得两国关系持续走高。陆克文却是希望在经济合作上附加西方价值观,不但在公然宣称中国在西藏事务上存在“人权问题”,而且还以言论自由为借口给热比娅放行,结果导致中澳之间龃龉不断,终于到了两国关系明显受损的地步。与此同时,陆克文自认为他对中国事务的了解的确要比其他西方人要多,仗着自己是“中国通”,因而在对华政策上大权独揽,由他说了算。

陆克文真的是“中国通”吗?即使是“中国通”,就可以拿经济和政治作交易吗?就可以以人权,以言论自由来要挟中国吗?

其实,勿论说是东西方文化,即使同是东方文化的中日两国,彼此之间的了解,又能有多少?正如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善且需要时间和耐心加以沟通,更何况是分属不同文明之间的两个国家。如果陆克文仍然自视为中国通就可以借此以人权等问题来要挟中国,那么,损害的只能是两国之间的关系和利益。

当然,对于此次中澳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亦非全无好处。对于存在着许多共同利益的中澳两国,如若能借此冲突,重新思考两国之间的政策,以调整两国之间的关系,则对于未来,未必不能如陆克文在上任之初所期望的:做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桥梁,甚至达到其所提倡的建立亚太共同体的大胆构想也未必不是不可能。

对于中澳两国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虽然此次风波不小,但对于中澳两国的关系,不会因此而受阻。在政治面前,国家利益总是优先的。澳大利亚不可能抛开作为澳大利亚最大贸易伙伴之一的中国,这是不符合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的。而且,倘若陆克文不采取措施积极调整其对华政策,那么,澳大利亚国内的反对党势必也将开始有所动作,而作为与中国联系紧密的商界和企业界,也势必不会坐以待毙。

因此,为了选票和金钱,还是暂且放弃这种无谓的争斗吧,放弃那种西式文化的傲慢吧。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南之默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