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雪清:亚洲互助机制“步履蹒跚”
2009年07月03日 08:0121世纪经济报道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在不久前韩国首尔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亚洲峰会上,最被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是“在金融危机下,亚洲经济体应当如何联合?如何提高整体性抗风险能力?”

亚洲的经济“联合”并不容易。如果粗略计算,亚洲存在三条通道:一条是以清迈倡议(CMI)为主线的亚洲金融互助机制,它的终极目标是建立覆盖全域的亚洲货币基金组织,取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条是以中日韩三国与东盟分别签订的FTA(自由贸易圈)运动,但中日韩三国之间达成类似的贸易安排看上去还非常遥远;一条是日本牵头,激励推动的亚洲石油储备互助机制。

这三条“通道”看上去一条比一条狭窄。首先,CMI“有雷无雨”——在其框架下承诺的信贷和货币互换并没有在危机时刻发挥作用,例如去年雷曼兄弟破产之后,东亚遭受冲击最大的韩国央行宁可跟美联储搞300亿美元的外汇互换,也不愿向CMI求援。即使亚洲各国按照“清迈倡议多边化”的框架,将双边货币互换和信贷机制升级成地区性外汇储备池,也将会遭遇到非常现实的困境,在此前“10+3”财政会议上,各国已经明确了向1200亿美元储备池“投钱”的比例,中国和日本将各自出资32%,这两个大国之间的权力是均等的,这意味着不存在一个像美国在IMF里面具有绝对否决权的超级力量。但CMI又有一国需提取的资金不得超过可用信贷额度的20%的限制,这其实是说,“各国出资的储备池里面的水最好是满的,不要轻易泄出去,因为谁都不希望自己的钱被轻率地用掉”。

在自由贸易圈运动中,中日韩甚至印度都愿意跟东盟签订FTA,而不愿意相互之间达成类似的协议。日本一直是中日韩贸易圈的排斥者,尽管它没有大声说出来。而韩国尽管鼓吹东北亚经贸圈利益,但“韩美贸易圈”显示它必须要强化韩美关系,来获得东北亚的战略安全利益(尤其是面对朝鲜),而这一做法将造成中日韩贸易圈构造的猜疑,因为潜台词是“中日韩贸易圈缺乏安全保障机制”。

亚洲石油储备路线图发轫于2004年6月的“10+3”能源部长会议,并提出了三项原则:各国通过自主努力完善储备机制建设,不受地区机制形式束缚;地区储备机制要能给各国带来相互利益;在尊重各国资源政策基础上,形成地区储备机制。其目标是,在发生石油危机等非常态势时,能确保未加入国际能源机构储备体制的中国、东盟等稳定采购和相互融通石油资源。日本是“缺油国”,它在东盟油气资源上布局多年,并成功限制了一些新兴大国在东盟油气资源上的拓展。韩国是仅次于中日后的“石油进口国”,它和日本情形类似,并与日本建立了部分石油储备的共享安排,但韩国一直表示,亚洲的石油储备机制很难满足大国的紧张需求,这被猜测“意有所指”。中国尚未真正完成其石油储备机制,而且很多国外学者认为中国还是采取“自力更生”思维,不会将太大的石油融通缺口交付地区石油储备机制。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杜雪清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