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信息透明决定市场培育

网友评论()2013.12.26 第78期 总第78期 作者:陈方

极端的“挺转”和“反转”人士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基本是处于观望状态。

有关转基因的争论依旧在激烈地进行。崔永元再次到美国调查转基因,拍摄了40多个小时的视频。同期,《财经天下》周刊也前往美国,调查普通美国人对转基因的态度,以及美国人平时到底吃不吃转基因食品,得出了与“反转战士”崔永元完全相反的结论。在揭晓结论之前,《财经天下》周刊还不忘强调,这是“更大规模的采访”,除了与美国农业、生物专家进行访谈,记者还走进美国的农场、超市、家庭、转基因公司和大学等,进行一线调查并体验了美国的“转基因文化”。

美国人能接受的“转基因文化”,中国人能不能接受?一篇报道能改变“反转”人士的立场吗?在学者专家以及公众人物多轮争论之后,国人依然无法抹去对转基因食品的疑虑,指望一篇报道来扭转我们对转基因的态度,显然有些天真。在这篇报道的评论跟帖中,就有网友非常不忿地指出,“该报道避而不谈美国为何小麦主粮至今没有转基因,大谈水稻转基因的美好前程,选择性的报道,实在可怕!”

即便媒体的调查不能改变“反转人士”的立场,但这篇调查在一定程度上让国人看到了转基因食品为何能够摆上美国人的餐桌。美国也有“反转”人士坚持不懈的抗议,但是美国人能接受转基因食品,那是因为它的安全性得到了FDA等美国食品安全权威机构的检测,而大多数美国人对这些机构有着充分的信任。简单说,公众对于转基因以及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认可,主要来自于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度。

反观中国,食品安全领域屡屡发生监管部门只收钱不监管的丑闻,在食品安全方面,很多人宁愿相信道听途说的谣言,相信自己的主观想象,也不相信监管部门的结论。对于普通公众来说,转基因又如此“高端”,大多数人都不可能完全清楚转基因到底是怎么回事。转基因食品到底有害无害,在不信任食品监管部门时,他们宁可相信“有害论”。何况,对新事物未知风险的担忧,也是人的天性。再加上美国科研机构在中国孩子身上实施的“黄金大米”试验,更加剧了国人对转基因食品的恐慌与抗拒。

当大多数人处于“信息盲区”时,彼此间的信任很难建立。人与人之间如此,对于转基因食品更是如此,事关人体安全与健康,没有人可以做到“无知者无畏”。在美国,转基因食品上市前都会发布食用安全和环境影响报告,接受公众评议。无论是公司还是政府,都愿意将转基因审批过程中的信息公开并邀请公众参与。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主管在接受《财经天下》周刊采访时表示,“如果公众的意见和评论中提出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之前没有考虑到、没有解决的,我们在作出最终决定之前,会解决这些问题。”

只有充分获知信息,才可能打消公众的疑虑。而且,从权利层面来讲,作为转基因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公众也完全有权利知道转基因产品获得安全证书的审评和决策过程,以及和安全评价相关的信息——转基因产品的生产商、环境和健康评估报告等。

国人之所以“反转”,是因为他们除了被告知“转基因是安全”的结论之外,其他信息几乎一无所知。这也让“反转”人士担心,在有关转基因的推广中有没有暗藏商业利益?推广新产品,最起码要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尤其是在面对质疑时,我们必须学会“与反对者同行”。“反转战士”崔永元曾经在“转基因与国家安全研讨会”上提出,“农业部关于国内转基因作物种植种类和地区分布应精确公开,进口的转基因食品除公布种类和数量外,还应公布批准人员名单和就职岗位,应公布国内重复实验数据和实验程序。应允许第三方和相关部门同时进行实验和公布数据。”其实,退一万步来看,公开公众要求的信息,回应反转人士的质疑,这也是为转基因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必须。

极端的“挺转”和“反转”人士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基本是处于观望状态。至于他们会不会选择转基因食品,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对于转基因,政府部门到底讲了多少,讲清楚了没有”。市场决定着转基因食品的前景,而信息是否公开透明,又决定着市场的培育能力。

陈方

凤凰评论特约评论员,媒体资深评论员,现供职于《燕赵都市报》评论部。

凤凰评论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作者其他文章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