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评论 ()2013.09.04 第49期 总第49期 作者:王晓夏
图注:蒋洁敏,曾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13年3月18日,出任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日前因涉嫌严重违纪正在接受组织调查。
如果说中石油向来低调,那么随着前董事长、现任国资委主任蒋洁敏等5名高管的落马,中石油更是进入了冰封期。2013年原本是中石油准备大张旗鼓庆祝公司“走出去”20周年的喜庆年,原计划中的很多庆祝活动,因不合时宜被暂时被推迟甚至被搁置了。
正是这种习惯性的沉默,在背负垄断恶名中,贪腐窝案的爆发几乎让中石油快成了“全民公敌”。传统意义上国企身上“效率低下、官僚主义横行”等种种弊端被映射在中石油身上,并被无限放大,中石油进而也被彻底否定。
在这些简单的评价背后,却忽视了中石油过去20年间国际化转型所呈现出的两面,一面是众人熟知的国企形象,另一面是趋向于国际石油公司高效、进取的一面。这种两面性无论是在中石油外部和内部都清晰可见。
一位和中国石油公司有过业务交集的美国学者抛给笔者一个问题——在哪里工作最无聊?我列举了世界上很多石油作业环境艰苦的地方,但被这位学者一一否定,最后他告诉我答案是中国。原因很简单,在海外项目中,他和中国石油公司的雇员往往有说有笑、合作很融洽,而且这些中国同行在他眼中很有想法,也很有能力。
但一旦这些雇员回到北京,立马变得让他感觉不认识了,一个个正襟危坐,不苟言笑……这种变化让他觉得这不像是一个商业公司,而更像是一个“官府衙门”。
这种巨大的差距在中石油内部往往也被戏称为“一企两制”。
在两幅面孔中,第一面是公众所熟知的“中国模式”,在一把手负责制的模式下,一把手控制着财务、人事等等大权。以招标为例,尽管在各个油田公司煞有介事地组织有三个机构分别来制定、组织、监察采购和工程招标,但最终一把手依然是最终的仲裁者。在这种模式下,中石油已经落马的高管通过不公开和不透明的手段暗中操控招投标环节。
事实上,这种模式并非中石油所独有,也非石油企业也独有,而是普遍存在于所有中国国企之中。
中石油的第二幅面孔显露在众多的海外公司和负责海外业务的国内公司中。
负责海外项目的公司都和国际接轨,无论财务、人事、招标等等公司治理都严格按照国际石油公司的先进做法。这种先进性,在那些国际合作项目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因为外资公司往往是参股合作方,监督着项目运行,所有采购和工程招标都是全球招标,整个环节公开透明。在技术层面,大量软件信息技术的使用,规避了人为因素,在保证透明度的同时,还可以同时与所有投标人交流,更容易分析大量数据。通过建立中心信息库,处理时间也大大缩短。
国际石油公司的效率通过股权结构的变化传导给了传统的国家石油公司。一名曾经调任海外公司的经理人曾向笔者感慨“自己的权力好像一下小了很多,各种各样规章束缚着自己。”
回顾中石油20年的跨国经营历程,其国际化经营是完全竞争环境下的市场化运作,是在东道国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下的开创性探索,是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是全球化、多民族、多文化背景下的包容性发展的,如果没有经营和管理模式向国际石油公司的靠拢,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成绩。
在这20年过程中,中石油已经逐渐从传统国家石油公司的模式中蜕变出来,呈现出了国际石油公司富有效率的一面,但这种蜕变受限于治理结构的大背景仍未结束,也不可能结束,因此中石油依然保留了国家石油公司的种种弊端,蒋洁敏等五名高管的落马正是这种弊端的牺牲品。
事实上,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即便蒋洁敏等五名高管落马,并不能因此否定其功绩,事实上中石油的出海战略正是蒋洁敏在位期间被坚定执行的,而且蒋洁敏一系列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精准判断也让中石油在“天然气时代”掌控了先机。
正是在中石油早期率先出海并获得巨大成功(苏丹项目),才让国家层面确定了“走出去”战略,才带来了中石化和中海油走了出去,中国石油行业更是带领了其他行业国企逐渐出海,在出海的过程中大而肥硕的国企们才知道了自己的差距和新的玩法。
在现有体制下,实现类似英国撒切尔夫人的“全盘民营化”的可能性不大,但最现实的路径就是通过对国企股权结构进行更深入的改造,通过引入外部资本来更深入改造国企公司治理的结构,来规避国企硕鼠们的肆意妄为。
王晓夏
凤凰评论特约评论员,《能源》杂志采编中心主任、高级编辑、自由市场信徒。
凤凰评论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