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软令”,权力不让科技改变人们的生活?

网友评论()2014.02.28 第111期 总第111期 作者:刘雪松

科技改变人们的生活,肯定比权力不让你改变生活要好多了。这是常识。 

打车软件相互掐得起劲时,政府这双痒痒的手终于伸出来了。继北京交通委规定每辆出租车内只能安装一个终端的“限软令”后,上海交港局26日警告各第三方手机打车软件运营商:如果置社会责任于不顾,不愿意对接上海出租车公司的调试平台,将暂停打车软件在上海的应用。

从夏利、拉达时代起,出租车就没被待见过,谁看了不顺眼,都可以上来掐两把。油价飙到的哥们推着车候客时,没人说社会责任,倒是因为有部分人赶不上生活习惯和技术运用的趟、抢不到天上掉下来的19亿馅饼,社会责任便被拿来说事了。

上海“限软令”亮相的早一天,网络上疯传一个很煽情的故事。说一位的哥,把原先装了的打车软件卸了。原因是有一次在医院门口看到个老人叫不到车,但已经接单的是老人旁边的年轻人。因为不能毁约,的哥只好接了年轻人。一路上他“非常愧疚”,随后卸载了软件。故事结尾很动情、很深邃地作托腮沉思状:科技改变了生活,但似乎又缺了点什么。

上海交港局的“限软令”,直接回答了这个填空题——社会责任。

但是,回头看上海交港局人前人后揪着“快的打车”、“滴滴打车”,与上海强生公司们的这场拉郎配过程,你就很难相信在这场旷世绝杀的竞争中,职能部门倚重的是关怀老人情结,还是对有可能往奄奄一息的节奏里走的强生公司们,所持的托底情结。

几天前有中央高层关于“对市场主体,是法无禁止即可为;而对政府,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基调在先,可以肯定的是,对于绝杀中的两大软件巨头,以及或狂欢或偷乐的受益群体情结,职能部门一棍子把打车软件拍死的可能性不大。但心痒手痒的职能部门,发现自己“安全之乱”、“恶性竞争”、“支付障碍”、“叫车加价”,等等这些说辞得不到常识支撑、劝不停软件对掐之后,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社会责任这顶高尚的帽子,于是,这双痒痒的管制之手,便有了堂而皇之掐一把的理由。

上海交港局对两家软件的最后通牒是:2月底前明确态度,将打车软件与出租汽车公司电调平台开展合作。至此,早就哀怨着“对正规出租车企业的规范经营已经造成一定威胁”的上海强生公司们,终于可以长长地吁一口气、感觉好好地出一口气了。

这是以道德的名义,对市场竞争的一次爆菊。它以部分人得不到利益、不符合社会责任的普惠标准为理由,给打车软件扣了顶缺德的帽子,从而达到限制竞争的管制目的,看上去保护了消费者利益,实际上是限制了消费者更多获得利益的竞争环境。而真正受益的,倒是政府和当地企业。他们收税、缴税的关系,可以继续维持着皆大欢喜的状态。

事实上,因为“叫车软件”的技术障碍而打不到车的老人,生活中肯定有。任何一项服务人类的科技,在推广和使用之初,都有一部分人因为自身原因或者技术的完善程度,而被暂时拉下来,不能同步、均等享受到这个服务的所有好处。有老年人在寒风中,因为“叫车软件”被逐渐普及而打不到车,与从前很多人在寒风中一起打不到车、一起支付高额的打车费一样,都不是人们所乐见的事。恰恰这次伴随着19个亿的商业竞争而带来的市民打车狂欢,偏偏拉下来的,是经济实力、新知适应、生活便利等相对弱势的老人,因此,政府和舆论为他们鼓一把、呼一声,无可厚非。

但是,“打车软件”的出现,本意不是来剥夺一部分人享受平等服务权利的。运用在商业竞争中的高新技术,不是慈善机构,也不是老年人权益保护机构。如果因为“打车软件”还没有尽善尽美地顾及打不到车的老年人的处境,就迁怒于这项科技软件和商业竞争模式,硬要粗暴地捅它一指,这社会责任的理由,就显得生硬和矫情。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和现代商业形态下,看到有人因为技术的原因“被掉队”,是关怀,是情怀。相对于因为“打车软件”而打不到车的老人来说,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因为经济困难而打不起车的老人,还有许多老人因为技术或者支付能力的原因,宁愿选择长途汽车而放弃动车,但你不能因此说,汽车成为出租车,没有人力三轮车给予老人的便捷多而拒绝它的出现;也不能因此说,因为有人享受不到动车的现代科技进步,而让它回到机车时代。

“打车软件”的不完善,客观上带来的部分群体的“利益掉队”,首先应该通过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来解决,其次才是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协助与服务。绝不应该用貌似的人文关怀而将“打车软件”,放到道德的砧板上去撕扯。如果有一款既被现代知青所欢迎、又被传统生活方式中的老人所认可、甚至顾及国外游客等所有群体的“打车软件”,在技术竞争和商业竞争中问世,第一代2.0版本的“打车软件”,自然便会失去竞争力而被淘汰。

“安全之乱”、“恶性竞争”、直至今天的“社会责任”,行政手段掐在了竞争者身上,其实是掐在了消费者身上,唯独没有掐在推动科技进步和完善、促进竞争市场让更多人更加受益的点子上。

五年前,马云说,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今天的余额宝做到了。这就叫竞争。

如果没有打车软件的这场竞争,打车就没有安全之虞了?走路最安全。刀耕火种时代没车祸。

如果没有这场竞争之惨烈,出租车行业的社会责任就完美无缺了,就人人享有打车平等、个个打车招手即走了?中国的石油最没竞争了,行政与两桶油坐收豪利,民众叫苦不迭,这叫社会责任?

打车软件正在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也像余额宝一样,正在多多少少地改善着人们的生活。行政手段的“禁软令”和“限软令”,无非是通过不让它改变人们的生活,从而不改变原有的既得利益格局。看上去扛的是社会责任的担子,实地上是为既得利益者背书。

“打车软件”的事,行政的权力之手,不应是掐痛市场的蛮手,而应做协调服务的推手和托手,让它更好地回到技术层面去完善,回到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所有人面前去评估。否则,这场天下普降的馅饼,就会从消费者手中,依然回到强生公司们高额盈利的账目中。

科技改变人们的生活,肯定比权力不让你改变生活要好多了。这是常识。 

刘雪松

凤凰评论特约评论员,资深媒体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