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栗生红
4日,卫生部发布《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但它并非公众和舆论此前热议的“网瘾标准”,实际上,这份《上网指导》否定了“网瘾”的存在,明确“目前‘网络成瘾’定义不确切,不应以此界定不当使用网络对人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损害。”(11月5日《南方日报》)
在数以千万计的网瘾者“被精神病”的时候,卫生部的指导意见可谓力挽狂澜,不但给了青少年及其家长吃了一个宽心丸,也让同样因为上网而彷徨的成年人如释重负。
但仔细推敲卫生部此言,还有两点美中不足之处,一是否定的声音弱弱的,缺少力度;二是社会功能损害等表述专业性太强,如果没有专门的解读,公众很难搞懂。
一个颠覆性的指导意见,如果不以有力的姿态出现,很容易被质疑、同化、甚至淹没。就在指导意见刚刚开始征求意见之时,便有专家提出质疑:“意见稿究竟是征求了哪些专家的意见,能不能公开透明?”“这些人又有多少亲身治疗过网瘾?”
对于专家的咄咄逼人,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我们尚不能妄下其与治疗网瘾公司利益勾联的结论,但网瘾成了摇钱树,网戒机构多如牛毛,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报载,网戒行业的盈利规模已达数十亿元,不少机构利用家长病急乱投医的心理牟取暴利。以某网戒中心为例,每个孩子每月需 6000元,按照每个疗程四个半月计算,收费为2.7万元。以其宣传时所公布的3000人来算,几年来,凭着治网瘾这一单买卖,他们的收入是8000多万。
显然,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在全民皆网瘾的大力宣传下,网戒机构必然顾客盈门、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在这样的情况下,卫生部否定网瘾存在的举动,就不是简简单单的口头之争了,而是动了一些人的奶酪。
面对一些机构和专家的抗衡,面对一些公众仍然对网瘾有所认同的情境,卫生部的一纸指导意见,显得很单薄。接下来,还应有实施意见和详细的处罚措施。这些,才是规范市场的关键所在。
不仅如此,利益链的强大,还在于关涉众多。此前,在这个畸形的产业里,已经有多个管理部门被“捆绑”。其中的协调工作,也是很艰巨的。只有分段监管的各个链条都统一了思想,才能撼动网瘾治疗背后那灰色的利益链,才能避免电击治疗、暴打治疗等人间悲剧再度发生。
(时代商报)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栗生红
编辑:
张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