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围“气荒”缘于制度性短缺
2009年11月23日 17:30新华网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11月中下旬,随着一场大范围雨雪天气的来临,全国许多地区突然出现了天然气供应紧张的现象,部分城市供需缺口达40%,天然气批发价格也迅速暴涨。重庆等地,出租车排长队等候加气已经成为一道新的城市“景观”。杭州等南方地区,大量企业因为天然气停供而被迫停产。南京有关部门用短信通知市民用气“省着点”,因为储罐气“只够撑4天”。席卷各地的“天然气荒”比风雪更令人们感到惊慌。

“气荒”现象让地方政府措手不及。面临上游来气减少的局面,政府似乎只能做两件事,一是与中石油或中石化协商,争取让对方多供应一点;另一个就是所谓的“调峰”,停止工业企业和公共建筑的用气,尽量保证居民的生活需要。但在解决“气短”的问题上,这两点措施都只能起到杯水车薪的作用。

到底是谁造成了这一次突如其来的“气荒”?很多人都在思考。不少人把矛头指向了天然气生产领域的两大垄断国企。有专家指出,垄断国企存在着以天然气供应紧缺“逼宫”涨价的嫌疑。在舆论大加鞭挞的关头,中石油和中石化不得不出面解释,称目前天然气产量、管量已经到了最大,增加供应量的余地已经非常小。也就是说,它们并无乘人之危的故意。

天然气供应已经接近极限的说法,由于缺乏第三方证明,很难为公众所采信。尽管重庆市政府努力为中石油说好话,也无法减轻人们的怀疑。在“气荒”问题上,地方政府也是受气包,无论有多少委屈,还必须和供气企业搞好关系,否则将来少不了还要受气。所以,地方政府抹稀泥是作不得数的。好在中石油和中石化对舆论的批评一贯“不惧”,既没有邀请媒体现场观察以示自己无辜的想法,更没有敦促有关部门为自己辩护的苗头。毕竟口水动摇不了它们在行业里的绝对垄断地位。

所以,人们不如索性相信中石油和中石化的辩解,相信它们的“极限说”。但随之而来的就有另一些疑问:作为国家的命脉行业,天然气生产和供应怎么会像林黛玉一样脆弱,禁不起一点风寒?为什么前年冬天的那场冰雪灾害没有导致“气荒”现象呢?

在分析杭州“气荒”问题时,当地有关人士指出,杭州的天然气主要来自“西气东输”一号线,该线长达4200公里,途经多个省区,杭州基本处于最末端。上游地区稍稍有点风吹草动,杭州就只能吃不了兜着走。重庆坐拥内陆最大油气田,仍然闹“气荒”,一度让人们非常不理解。重庆方面的解释是,作为重庆天然气主要供应者的中石油西南油气田,“老气田综合递减率增高,新气田投产效果不理想”,因而产气严重不足。从杭州和重庆两个例子来看,这一起大范围“气荒”的发作,与天然气生产和运输的发展滞后是有着更内在联系的。比起故意掐管子的说法,供应不足的结论显然更令人信服。

作为油气生产领域的两大巨头,中石油和中石化占据着先天的行政性垄断地位。从国家能源战略来讲,两大企业承担着保障国计民生的重要职责。若非如此,它们的垄断也就毫无价值。但在市场化过程中,类似的命脉行业也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逐利冲动,这是一种必然,本来也无须多加指责。问题在于,垄断性能源企业在追逐利润的同时,很容易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此次“气荒”所暴露的投入不足、建设滞后,就是垄断企业忽略自己的保障职责的重要表现。

弥漫各地的“气荒”实际上是一种制度性短缺,它所反映的是能源行业垄断性经营与不断增长的国民需求之间的深层次矛盾。斡旋机制的缺乏和失灵,又往往让短缺以危机的形式暴露出来,给整个社会带来极大的创伤性损失。地方政府面对“气荒”所表现出的无能为力,发改委面对“气荒”的不着一词,都让人怀疑政府协调垄断国企的能力。但如果两大国企“拥气自重”、财大气粗的局面无法打破,则“憋气”或“亏油”的社会病症随时都可能发作。出路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破除行政性垄断、开放市场准入。但这条路究竟能否走得通,实在很难做出乐观的预判。(来源:北京青年报 蔡方华)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蔡方华   编辑: 陈芳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