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怨没有排行榜,政绩岂有速成班?
2009年11月27日 09:18华夏经纬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联合报27日刊载社论称,从倡议“庶民经济”到票选“十大民怨”,吴敦义展现了他接近民意、体贴庶民的一面。但他要求以“票选”方式来排列民怨,并声称将编列五千亿元“旗舰计划”来消除民怨,却有商榷余地。

主政者有心消除民怨,值得给予肯定,至少这不是一个假议题;比起“正名制宪”、“入联公投”等,都是更具体、真切、攸关民生的事。台湾能摆脱空泛的政治争议,回归民生基本面,这是正向的发展。问题在,如果政府官员竟似不知民众有何怨怒,而要用“票选”来决定优先次序,恐怕也不知不觉落入了另一种民粹的窠臼。

票选民怨的源起是,吴敦义提出“庶民经济”概念后,“经建会”相应制定了两百多项的行动方案及子计划;吴敦义认为其内容铺天盖地、包山包海,“面面俱到,等于面面不到”,因而要求各“部会”拟订最让民众感到“惊艳”的方案,才能收到耳目一新的效果。亦即,吴敦义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实时打响、擦亮“内阁”招牌的大动作。但吊诡之处也在这里:若想要用三招两式就让民众一新耳目,天下有这么简单的事吗?

现代社会信息如此发达,当局每日收到的陈情、街上进行的示威抗议、网络部落格上各式的批评和建议,皆已多到难以胜数,当局能说不知道民怨在哪里吗?事实上,只要各“部会”做个统计,与各级民代稍微交换意见,乃至上网用谷歌搜寻,都有足够数据可资参佐,怎么会用到“票选”这种手法呢?

“吴内阁”也许会说,施政有先后,列出十大民怨,执行上更能分出轻重缓急的优先次序。这种想法,不能说错,却必须注意其误导效果。第一,倘若在两岸关系、人民的信心与光荣感,及经济治理等大格局上没有成绩,反而将原本在日常行政中应当解决的民怨变成政治主题,恐将舍本逐末。第二,看“候选民怨”项目中,“薪水不涨”及“汽油涨价”也是选项,“吴内阁”如何救治此类民怨?第三,票选的形式,本身即可能产生偏离及过滤效果,主动隔离掉许多更弱势民众的声音。第四,当局要求各部门倾力解决排行榜上的民怨,极可能对其他例常行政业务造成排挤,反而在新的空窗地带滋生新民怨。

检视近日见诸媒体的民意,各界反映最多的民怨,许多其实都是小事。诸如,黄线临时停车被拖吊、行政机关踢皮球、警察执法两套标准,以及都市计划太过苛扰等;这些,和吴敦义准备以五千亿元旗舰计划消民怨的构想,似乎大相径庭。很显然,民众的不满主要集中在政府的不便民和执法不公,日复一日便形成了积怨;要消除这部分的民怨,并不需要花大钱,只要制度稍作调整或执行态度稍加改善即可。深一层看,人民更大的怨怼其实是,明明大家都看见的问题或不公不义的现象,当局却装聋作哑,诸如:经济不见起色、社会士气低沉、扁案赃款至今追不回分文、诈骗电话扰民多年警方却束手无策、台湾环境土地长期遭到污染却抓不到元凶……。这些问题,也许未必会登上十大民怨排行榜,但谁能说它不是缠绕在每个人心头的顽固怨结?

当局治理轨道能回归以人民为先,出发点值得肯定。但要治民怨,其实不必花大钱,更不能只看排行榜,而是该先“治心”:各级政府官员、所有公务人员都该先拿出服务的精神,认真面对人民的问题,那才是消除民怨的终极法门。政绩很难速成,民怨需等量对待;否则,“吴内阁”若真的列出一个五千亿的“治民怨预算”,那么这个动作掀起的争议恐将引发另一个新的民怨。

吴内阁   谷歌   内阁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