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的情义悖论和两岸迷津
2009年08月31日 07:56华夏经纬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民进党的游行虽顶着“反陆、呛马”的名义,但系着这张大标语的两根支柱,一边是无法切割的“挺扁情结”,另一边则是无力超越的“反共八股”。民进党自以为展现了动员能量,但也暴露了政治盲点。

作为贪腐弊案缠身的卸任“元首”,陈水扁在一○二五率众走在第一大队,受到党内要角及基层群众的争相簇拥;这个场面,看在多数台人眼里,其实充满反讽意味。因为,站在“反黑心商品”大字底下的,不正是饱受议论的“政治黑心商品”吗?无力对内部政治道德作深刻反省,却只能隔海借偶发的黑心商品议题叫嚣,这不仅显得避重就轻,也简直是本末倒置。

这场游行所凸显的,不仅是陈水扁的复辟,还有民进党重新走回街头路线与暴力路线。王定宇在孔庙对张铭清施暴,管碧玲在“国会”对洪秀柱动粗,都显示民进党已向激情暴力转进。就党内外看,这都不是积极正面的发展。更值得注意的是,民进党这一波诉求虽抓住毒奶粉的议题,但在论述上却毫无开展,除了企图拉出一个隔绝、仇恨的海峡,人们看不出民进党对两岸关系的前景有何长远可行的瞻瞩。

民进党无法与扁切割,挺扁派力守的一个大道理说是基于“情义”,这实是不可思议的事。作为一个现代政党,若连最基本的公、私分际都无法辨别,如何主持公是公非?不管党内多少人受过陈水扁提拔或其它好处,那皆是个人“私情”;但面对台湾社会,政党有更高的“公义”原则必须护持。放着大是大非不顾,却只谈沾亲带故,民进党已形同扁友会了。

整体观察,挺扁派在党内其实未必居于多数,但为何民进党最后仍轻易被少数派把持?主要原因,恐与民进党长期以来无法自我调整的激进本质有关。民进党过去在野时经常采取激烈手段以小搏大,每每得逞;可惜它执政后仍不知调整,一直屈从党内偏激意见,导致党的路线大幅偏离民意主流,终致失去政权及长年累积的政治资产。然而,民进党少数人至今仍对激进搏命游戏乐此不疲,并用以挟持全党。

再看民进党的“反陆”战略,经过陈水扁八年的消耗已然推车撞壁,照理说应调整策略再战;可惜,人们看不到民进党的新思考架构,却只听到满嘴的“绿色反共八股”。早年台湾反共,不仅基于全球冷战的大背景,国民党也必须真枪实弹在各个阵线与中共交手。但冷战情势早已解除,每年两岸有数百万人次的交流,连美国都说金融海啸后的全球经济有待中国作为引擎,民进党却还在高喊仇中口号。更可笑的是,民进党的反陆战略其实不是用来对付中共,而是用来打马及撕裂台湾。这样的“反陆”策略,其实只是专搞“内销”的政治生意吧?

当前的问题是:民进党到底要如何面对大陆?如果主张拒绝交流,那么两岸往来要缩小到什么地步?为何江陈会海运直航等四大议题,民进党不敢发一言反对?请问:一旦出了像毒奶粉事件的问题,不透过两岸协商交涉,台湾消费者及生产商的权益又要如何争取?

马当局的两岸政策当然需要监督,但这需要细致的经营与对应。民进党若以“台湾国”的逻辑来处理两岸问题,用“把陈云林共匪抓起来”的思维来骚扰“江陈会”,能给台湾带来什么出路?民进党若将七大工商团体理事长支持两岸交流以及江陈会视为“假象”,会不会使自己站到历史的对立面?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