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日报:陈菊一小步,两岸关系一大步?
2009年05月25日 10:00华夏经纬网 】 【打印已有评论0

当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表面时,他说:“这是我的一小步,人类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若以这句话来看待高雄市长陈菊的大陆之行,也相当贴切。

陈菊不但是民进党目前职位最高的公职人员,更算是反对运动的前辈人物,其份量及影响力不可小觑,当然会受到中共当局的重视。这从对岸煞费苦心地安排她的入境事宜就看得出来,中共是如此地看重陈菊此行及其隐含的重大意义。

对于陈菊的登陆之行,台湾内部呈现两极化反应。蓝营普遍肯定,认为不管意识型态的差异,与两岸接触是不可避免的方向,且是中共与民进党相互了解认识的重要一步,可减少双方的相互猜忌。

反观泛绿阵营却有异议之声出现,相当程度地反应了民进党内不同派系对两岸关系的立场。

民进党中央对陈菊之行“低调肯定”,说这是身为世界运动会主办城市应尽的责任,希望将此行定调为非政治性接触,以免支持者的反弹。她所属的新潮流系固然支持破冰之旅,反新潮流的其它派系却认为这是自打嘴巴的行为:在举行了5/17“呛马反倾中”游行之后,陈菊竟然就到大陆,根本是愚弄支持者。一些本土社团就扬言在明年底北高市长的党内初选,将有“适当反制行动”。

可是民进党中央的说法根本不成立。如果是以主办单位的身份去大陆,那为何陈菊不到其它地区推销世运会呢?如果只是单纯的体育活动,为何单单选择中国大陆?陈菊为何会对媒体表示,希望让大陆当局听到台湾不同的声音?难道正如外界猜测是为了开幕式的安排,以避免在高雄出现由大陆体育总会副会长宣布世运开幕的窘境?

很多交涉内幕当然不足为外人道,但陈菊此行最重要的启发,就是民进党应当从此改变其完全拒绝与对岸接触的作法,勇敢面向中共,才能从根本扭转其错误的两岸政策。

谢长廷早在担任高雄市长之际,就有意愿访问厦门,也获得对岸的善意响应。而一些民进党籍的民意代表2005年7月就有意访问大陆,但当时陈水扁的“其实没有什么好接触的,也没有什么好了解的”一句话,不但迫使这些人打消参访大陆的计划,从此更加深了民进党仇视中国大陆的心结。

陈菊在北京其实说的好:“除了国民党政府的意见和声音,还有广大台湾社会的意见、声音和坚持”,她认为北京当局务必要面对且了解不同的声音。她的这番话才是人民希望看到的民进党:能理性、温和地表达不同意见。

吕秀莲前“副总统”也支持陈菊的大陆之行,强调“民进党应调整两岸关系,不容许停留在美丽岛时代的旧思维看待中国大陆”吕秀莲接着说,“政治是有机的学问,凡事必须与时俱进,独派及本土派也要面对这个现实,不能闭门造车。”并期勉“朝野”两大党能共同努力缩短两党距离,调整两岸关系。

对当前两岸关系如何走下去而举棋不定的民进党来说,这两位民主前辈的谈话有如当头棒喝,应起振聋发瞶之效。简单的说,如果民进党寄望自己能在两岸政局中发挥一定的影响力,就必须调整自己的身段、改变窠臼的思维、重新面对全新的两岸关系,才可能有一席之地。

既然大陆的一举一动影响台湾甚巨,民进党既然这么在意中共的作为,何不放胆直接面对挑战,以理服人,展现民主风范。

民进党更别忘了,既然自视为有使命的社会意见领袖,就应当负起责任,全面抛弃陈水扁时代的仇视心理,转变其支持者对中国大陆的扭曲印象,以较为积极、正面的态度来看待对岸的人事物,这才是个有担当的政党。这应该是蔡英文和民进党不可推卸的责任。

蔡英文既然成功地以517游行凝聚了党内和支持者的团结,就更应该以她得来不易的威望,让台湾社会不同的声音能以温和、理性的方式呈现;并营造合适的气氛,让民进党能与国民党当局进行理性的政策辩论,进而形塑良好的政治环境,让政治回归常态,少一些激情,多一些温情,这才是人民支持马英九的主要原因。

民进党既然试图与陈水扁的旧时代切割,就更应该抛弃过时无用的冲突论,改以对台湾有利的交流途径,才是爱台湾的真正作为。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中央日报网路报   编辑: 贾思玉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