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婊”的社会文化症候解读

pic

柯倩婷 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中山大学性别教育论坛负责人/凤凰评论特约评论员

核心提示:绿茶婊的话语迎合了我们从性、道德和外表去认识女人的恶趣味,它同时创造了等级,并动员女人以性道德的大棒来打压其他女人,从中获取正义快感。

四月初的海天盛筵事件让隐秘的性产业露出冰山一角,催生绿茶婊、外围女、脏蜜系列新词。网友的技术贴推波助澜,各种“婊”已达数十个。性事件比政治事件更能催生新词汇。

性产业新地图:性服务与高贵体面水乳交融

海天盛筵事件揭示了当代性产业的新特征。性服务与高贵体面的上流聚会水乳交融,而不再是泾渭分明。“绿茶婊”一词的巧妙与犀利正在此----海天盛筵是高端商品交易会,它贡献GDP十数个亿,貌似人畜无害,其实野心和尺度比谁都大。主办方、商家和宾客都心知肚明,他们需要社交和娱乐。

海天派对染上了鲜明的微时代的特色:万千屌丝网友参与互动,对上流奢靡生活口诛笔伐。可惜的是,批判的矛头还是转向了贬损起来更有快感的对象——女人。

上流阶层不想把性服务剥离出来交给“红灯区”,被召唤来提供性服务者因而无需挂牌营业。这些服务者在时尚娱乐业有份工作,有身份地位。买主也需要体面的陪衬,身边人是某模特演员而不是某名妓。买卖双方心照不宣,都需要方便快捷和体面。

进入这个行业的女人和男人,不是被拐卖而是自愿的,不是为生存而是为享乐。他们信奉消费并精通之,懂得如何借助奢侈品提升身价。在这一地图上,传统意义的嫖娼消失了,双方似乎更平等更体面。起码在表面上,他们之间的剥削关系消失了,阶级鸿沟缩小了,他们是一起玩乐的朋友。

微时代的性狂欢:人人都成私人侦探

这上流社会的娱乐是封闭的,只接纳特邀的名流贵客;它是与世隔绝的,有私人飞机和私家车伺候。这种特权者的派对,跟法国太阳王时代的宫廷派对一样,关起门就自设一套游戏规则。如果真能够封闭,它再腐败也是自我消化,与外界无涉。

不过,网络时代没有围墙。史上的宫廷派对从来不曾像海天盛筵这样被传播。从现场“直播”出来的信息源多元、匿名而零星,极具传播力。美女、名人、性和奢侈品,每一个都是足以引发狂潮的热词。

虽然传出来的信息源模糊破碎,但可以借助微博和微信来印证。网友自发成为侦探员,在影星名人的微博中寻找前往三亚的蛛丝马迹,证据链由此得以建立起来。网络延续着派对的疯狂和热闹,在这里,网民以某种方式参与了派对,但又自如地保持着批评的位置。

由此,海天派对染上了鲜明的微时代的特色:万千屌丝网友参与互动,对上流奢靡生活口诛笔伐。可惜的是,批判的矛头还是转向了贬损起来更有快感的对象----女人。

“婊贴”的离间作用:以性道德大棒制造阶层分裂

盛筵事件在网络发酵,其副产品就是对婊的分类和对女人的污名。盛筵现场的真相已经不重要,网友只想宣泄。

绿茶婊和外围女原本有“揭示真相”的功能,指那些外表清纯的、有职业的女性暗地里提供性服务。“外围女”的技术贴细致地描述了这个行业的生态。“绿茶婊”则微妙地转向描述普通女性,泛指通过性关系获得资源回报的女人。

“婊贴”转向描述普通女性,这才顺利地完成了从锄强到欺弱的战略转移。李毅吧在4月4日贴出的分类有:绿茶婊、菊花婊、奶茶婊、羊杂汤婊、茶水婊、地沟油婊、红茶婊、龙井婊、杂七杂八婊、普洱婊、咖啡婊、农夫山泉婊。女性的外貌神态、两性关系成为分类的基准。这种包罗万象的描述野心不小,它几乎在说:女人都是婊。

派对现场的绿茶婊屈指可数,“婊贴”必须扩大战线才能“深入人心”。绿茶婊和红茶妹的火并就是典型案例。绿茶婊代表了出卖身体的虚伪女人,红茶妹代表愿意为男人任劳任怨并和颜悦色的直率女人。它根据“性”和“服从男人”的方式把女人分在敌对阵营。

按照福柯的话语理论,绿茶婊话语的主要作用不是反映现实、揭示真相,而是生产出新的主体,以便于诬蔑和规训。绿茶婊和红茶妹不会有助于我们认识女人,女人自有其丰富多彩的存在。绿茶婊的话语迎合了我们从性、道德和外表去认识女人的恶趣味,它同时创造了等级,并动员女人以性道德的大棒来打压其他女人,从中获取正义快感。

屌与婊的背后:对强者的怨恨

每个新造词都有其社会文化的土壤和内在动力。大众在性话题上的过度投入,既有力比多的激发,也有价值观的投射。套用尼采有关“奴隶道德”起源的分析,它是“向外界而不是向自身方向寻求价值”,它是对强者的怨恨。“婊贴”楼主一副看透世事的沧桑姿态,其实是满腔怨恨的屌丝范儿。他痛恨只泡高富帅的女人,反感自视甚高的白领,怨恨那追不到手的邻家女孩,受不了那些不要钱蔑视贞操的女人。

这怨恨来自屌丝在这强权主导的世界的无力感。他们需要透过向外、向下的贬斥,象征性地在混乱的世界中标出方位,他者被妥善安放,放在可以俯视、定义和贬低的位置,自我因而得以确立。

“婊贴”与屌丝文化有类似的发展路径,都是从性话题入手,感叹并调侃性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不同的是,屌丝的位置人人乐于代入以自我调侃,但人们会跟绿茶婊划清界限,因为摆明是贬损。

如果把“婊”换成“屌”,会产生什么效应呢?如果把“婊”酷儿化,人人自称婊,对这些厌女词汇是否有解毒作用呢?在语言的意义未被固定与建制之前,游戏化的使用或许是催生别样文化的契机。
凤凰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