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6 总第684期 编辑:魏巍
1月20日,离2014年的春节还有11天,在安徽省望江县发生了一场悲剧,9岁留守儿童小龙(化名)在放寒假当天上吊自杀。就在这一天,他听到了母亲今年又不回家过年的消息。年关将近,当阖家幸福遭遇上如此残酷的个案现实,这种强烈的对撞,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忍和纠结。而面对6100万的留守儿童,又该为他们做点什么? [详细]
对于这个孩子来说,是不是就因为母亲不回家过年而选择了自缢,我们再无从知晓。然而,亲情的长期分离,孩子常年等不到来自父母亲情的关爱,不回家过年,或许成为了压垮这个幼小心灵的最后一根稻草。
根据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6100余万。
父母不回家过年或是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小龙,因为父母离异,常年和外公外婆还有舅舅一家生活在一起。事发之后,小龙所在学校的一份情况说明中,校方认为,是孩子听说父母今年不回家过年,导致情绪低落,悬梁自尽。小龙所在学校的校长杨林庆说:吃晚饭以后,外婆说了一句话,大概深深刺痛了他,外婆也说是无心地说了一句话,说孩子你好可怜呢,你妈妈今年又不回来过年了。
其实,更不容忽视的一个现实是,2012年小龙父母离异,男孩判给了母亲,然而小龙母亲需要在外打工,男孩则一直留在外婆家生活。而在这之后,小龙的母亲在外打工,两年一直没有回家,而小龙在这段时间里与父亲也仅仅见过四次。长期得不到来自父母亲情的关爱,使孩子更觉得有一种被抛弃、无依无靠的感觉。最终,不回家过年成了压垮孩子幼小心灵的最后一根稻草。
6100万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不容忽视
在公开的数据中,根据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6100余万,什么概念?占全国儿童20%左右,也就是1/5,5个人当中就有一个孩子,5个孩子当中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抚养的占到80%,留守儿童被托付给亲戚或者朋友的占到13%,还有7%,留守儿童监护人不确定,或者无监护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留守儿童是一系列被研究的数字,而数字背后则是几千万个关乎痛苦、孤独、纠结的个案现实,只有自己才能清晰体会。对于孩子来说,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但是,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心理健康。农村留守儿童的异常心理有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父母亲情的长期分离是一种无奈的残忍
已经不在人世的小龙,我们甚至无法清晰勾勒出他的生活、性格和想法,他是内向还是外向,不同的人口中的印象竟是那么千差万别。他身边的人们,有多久没有认真看过这个孩子,了解过他的想法?尽管他可能吃得饱、穿得暖,只是两年没有跟妈妈一起过年而已。
被媒体聚焦的小龙,这次的期待是一个与父母团聚的时间,下一次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新闻事件,谁知道又会是什么,童工、性侵还是群体犯罪?留守儿童问题,从其成为问题的那天开始,就预示着对社会发展甚至整整几代人的巨大影响。
是什么导致孩子小小愿望无法实现?活着的人们,是否真的确定无疑地知道孩子心里的愿望究竟是什么?
消解城乡二元体制,每个孩子就都能生活在父母身边吗?
这些年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乏对城乡二元体制的拷问。二元体制的存在,社会福利的不平等确实加剧了进城务工人员无法在城市里安居,也无法在孩子的身边陪伴。但是,消解城乡二元体制只是消除了制度上的阻碍,回到微观现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进城务工人员收入和生活水平有限,甚至很多人还是住在集体宿舍里,在这种状况下,即使没有了制度阻碍,他们又如何把孩子带到身边?而且,如果要完全解决这一问题,怕不是短时间内就会有效果的。那么,今天的这些留守儿童怎么办,难道他们就天生该被忽视吗?
再全能的政府也无法达成这一目标
前几天,网络上流传着一条消息:现在急需找到贵州籍的民工50人,今年不回老家过年,留守在工作岗位上的,政府将出钱把他们的家人、孩子接到北京,来与他们团聚。一个现实的问题是,这只是一个小范围内的“福利抽奖”,它是有示范意义,但是未必有更大范围的复制意义。
在制度现实和微观现实都没有大的改变的情况下,指望政府以“发福利”的方式,把孩子和父母团聚做成一种“社会保障”,可能有些理想化了。
学校的心理干预只是一种应急手段
也有人认为是教育层面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心理干预不够强,才会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出现问题,并呼吁学校和社会机构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和干预。
这种想法也未免简单。父母亲情是孩子天然的一种需求,并不是说通过外界的干预就能讲理这种需求的。举个例子,人类通过食物来摄取营养和维生素,但是如果把这些营养和维生素制成药片来取代食物,同样是不可能的。
而过分苛责父母又未免有一种“看客”心态
事件发生后,有一种论调认为:现在有很多父母因为孩子出去打工,但是结果,可当他们在城市劳累一年回家后,却心碎地发现,他们打工所获得的,远远无法弥补他们的离开给留守在家的孩子带来的伤害,他们的痛心在于,他们为了解决孩子的问题而外出打工,可孩子却因为他们的外出而成为问题。
其实,这就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但是,若以“看客”的随意心态,轻易的指责父母为何不回家,则有些轻薄。被压抑的亲情需求,于父母、于孩子都不会认为这不重要,只不过,首要解决的可能还是吃饭问题。谁人不想天伦之乐,只不过现实压得太多人抬不起头。
自杀的留守儿童缺的不只是“一起过年”,他更期待的是成长过程中有父母、有亲情的陪伴。
期望社会的公益体系能给留守儿童更多关注
这不是也不该是一个季节性的话题,不能只有在快过年的时候才想起这个群体。选择以自杀告别人世的留守儿童,导致其最终难以承受重压的原因,也不仅是能否“一起过年”这一个诉求。每一个留守的孩子,在日常的每一天,是否同样期待与父母的一次晚餐,或者一个快乐的周末?当然,有人会说这是奢求,甚至也有人说让父母回家过年同样是奢求。
也许,这个问题,还不属于社会保障、国家资金投入的问题,它更接近于综合社会服务的这样一个范畴,不是完全有钱就能解决的,需要一系列,包括代理、联络,综合的服务,全世界的社会服务都是这样,政府要投入,同时要整合社会资源。
比如说各种基金会、社会组织、企业,能不能每年选一些优秀的打工人,因为工作不能回去,把孩子接来在父母身边住一段时间。相关的服务部门来做这样一个项目,从综合性社会服务这个角度来讲,社会和国家都有责任逐渐建立起一种机制,能够尽可能让更多孩子,除了获得物质收获之外,物质保障之外,能获得社会性的服务保障。
为人父母也该在生计和亲情间找寻一个平衡
家长觉得挣多了钱,让孩子上好学校,吃得好,这就是对孩子负责了。其实孩子绝不仅仅需要这个,他还需要亲情,还需要陪伴,还需要你对他的呵护和感情的抚慰。家长在这个时候,有的确实工作离不开,但是要争取多一点时间,跟孩子见见面,如果见不了,比如多打电话,或者也可以在网上,多种形式要保持和孩子的联系。实际上,孩子需要物质,但是更需要精神和情感。
“回家过年”只是在春节这样特殊时期对留守儿童的特别关注,而真正关心这个群体,就不能停留在春节前的偶然想法。
凤凰评论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相关议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