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谈

611
2012.11.21

导语:11月16日,西南地区人们熟悉的细雨蒙蒙的寒冷冬夜里,5个男孩的生命戛然停止于一个街头的垃圾箱。贵州省毕节市这起惨剧,引发了网络哀悼和反思的巨大声浪。调查结论、处理官员,料想的结果没有推迟到来,但是人们心中的担忧和思索不该也不会止步于这里。[专题:贵州毕节五男童闷死垃圾箱][网友评论]

贵州孩子

网上流传的悲剧终于被证实。最初的震惊过后,人们扪心自问,没人可以置身事外,人人内心都有负罪感。

惨剧让人无法直视

11月16日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流仓桥办事处环东路一垃圾箱内,发现5名男孩死亡,年龄均在10岁左右。经初步调查和勘验,5名男孩排除外伤性致死和机械性窒息死亡,尸检结果系一氧化碳中毒死亡。警方发现小孩死亡的垃圾箱内有木炭生火取暖的痕迹。确定5名小孩身份,均为七星关区本地人。

最早发现5个死者的是一个拾垃圾的老太,16日晨,老太先从2个垃圾箱里拾得一些瓶子,打开第三个垃圾箱,发现里面“整齐地排着5个孩子,里面有一个破旧的砂锅,小孩可能用来烧火”。

老太用捡垃圾的钳子触碰男孩打探是否睡着了,发现一个男孩鼻孔还在冒白泡。老人大喊大叫,引起路人围观,附近的流仓桥办事处工作人员和派出所民警迅速赶到,“用听筒检查后,发现小孩已经没了气”。

事发垃圾箱旁边是一个拆迁工地。据附近的居民介绍,出事前三四天,曾见到5个孩子蓬头垢面出现,“穿得不好,鞋子是水胶鞋,衣服和裤子都很脏”。

垃圾箱一路之隔,是一个拆迁工地,有目击者曾见过这几个孩子在工地上,用烂木材烤火,还有人见过5个孩子在百米外的菜场找吃的。

五个孩子他们是:陶中井(12岁),陶中红(11岁),陶中林(13岁),陶冲(12岁),陶波(9岁) 。

现实版“卖火柴小女孩”锥心刺骨

童话大王郑渊洁对此写下的评论获得了广泛转载:11月15日是值得中国人民永远记住的日子。贵州五位7至13岁的孩子为避寒躲在垃圾箱里点火取暖窒息身亡。虽然你们在垃圾箱里离开世界,但你们不是垃圾,未能对你们尽到呵护责任的成年人是垃圾。冻死儿童就是冻结未来。请在天堂和卖火柴的小女孩团聚时宽恕我们。

调查

  • 1.你能否接受贵州当地对5儿童身亡事件的处理结论?(此问必选)
  • 2.你认为造成5儿童身亡悲剧的最主要原因是?(此问必选)
  • 3.5儿童身亡事件之后,你会对身边的流浪儿童给予怎样的帮助?(此问必选)

面对惨剧,义愤填膺的网友却感到“拔剑四顾心茫然”,尽管有人因此很快撤职丢官,但很难相信,孩子们能因此获得告慰,未来就有温暖和安全。该追究谁?

并非没有救助制度

2011年初,“微博打拐”行动轰轰烈烈,城市流浪、乞讨儿童的救助问题也成为政府的核心议题。当时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之后民政部、公安部等八部委也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国开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公安、城管、民政救助机构发现来历不明的流浪未成年人,一律采集血样,输入全国打拐DNA信息库比对,帮其寻找父母;建立社区流浪未成年人报告机制;对暂时查找不到父母的流浪未成年人,要通过救助保护机构照料、家庭寄养等多种方式予以妥善照顾……

《通知》还提出到2012年年底,城市街面力争实现无流浪未成年人。今年9月,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曾表示:一些大中城市已提前半年达到目标,还有一些地方表示到年底能够实现这一个目标。而此次悲剧事发地的《毕节日报》于今年8月27日曾报道:当地已建设了毕节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组织开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全市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113人次;共救治危重流浪乞讨人员100人次。[详细]

政府救助作用也的确有限度

对于5名孩子之死,追问的对象,包括当地的民政、公安、教育乃至相关社会保障机构。不知道这些相关部门,对流浪儿童现象是否早已见惯不怪,也因此觉得可以不承担应有之责任。但我们知道,每一个公民身上,原本都与生俱来地附着有关生命、生存的一系列政府责任,这并不因他是一个流浪者而有所减少。而且这样的政府责任,在流浪的儿童身上原本应当体现得更加充分。他们尚未具备自立能力,因此需要得到监护;他们应当接受教育,因此需要被时刻关切;他们心智尚未成熟,所以需要得到特殊的保护与照料。在5名孩子流连于拆迁工地、盘桓于社区垃圾箱的数日间,他们有没有得到来自家庭和当地政府部门任何形式的过问?

新华网报道,针对11月16日贵州毕节七星关区5名男孩垃圾箱内死亡事件,毕节市将立即对全市范围内留守儿童进行逐一排查,设立留守儿童专项救助基金,采取一对一帮扶措施。

责难政府责任是否到位完全正当,但是相信即使是在大大加大社会救助力量的情况下,悲剧的可能仍然存在。另外,也有人担心存在政府权力因此更加扩张的问题。[详细]

学校没有完全不闻不问

5个孩子的大伯父陶进才透露,5个孩子中,仅陶中金(官方称“陶中井”)一人生前在干沟小学六年级读书,但成绩很差,经常考试得几分。由于家境贫寒,其他4名孩子皆是辍学在家。陶中金出走的第二天,即11月6日,干沟小学校长周旺就与一名女教师一起,上门询问情况。不过,周旺昨天也与所在区、镇的7名责任人一起被宣布免职、停职。

陶冲(13岁),陶波(9岁)的父亲陶元伍对新华社表示,5个孩子中有4个处于辍学状态,尽管老师屡次动员,但他们都以“成绩不好,不想读书”为由拒绝上学。5名男孩时常相约出去玩耍,有时几天不回家,当地派出所曾多次将孩子送回家。

责难家长的不尽责未免太轻松

据记者走访,5个孩子的父亲分别是七星关区海子街镇擦枪岩村干沟苗寨陶氏五兄弟中的三兄弟。三人都家境贫寒,子女众多。

老四陶学元和老五陶元伍,去年即到深圳“捡垃圾”,老二陶进友一直在家务农。

这样的家庭在农村,在城乡结合部都不罕见。为了讨生活,而不能顾及子女是在读书还是流浪。此前新闻上有报道家长未来出门工作,不得不把独自在家的幼儿用铁链锁起来。

作为家长这确实不应该,确实是失职,但是把责任全归属于他们未免失之公允。他们生活的艰难人所共知,他们的孩子也因此承受了更多的艰难甚至苦难,但毕竟他们对于孩子的关爱非不愿而是不能。对于这样不在少数的弱势家庭理应当得到更多来自社会的理解和帮助,而不是单纯的谴责。 [详细]

媒体找到的5位流浪儿童生前照片。他们是陶中井(12岁),陶中红(11岁),陶中林(13岁),陶冲(12岁),陶波(9岁)。

这是一个意外,但是它无比真实的刻画了城市和社会的苍白与脆弱。流浪街头的孩子们要免于冻饿,上文所谈及的那些都只是远水。

慈善真空的社会缺少温暖

据微博网友@王菲古琴介绍,“在美国街头你会常看到这样的箱子,它不是垃圾箱也不是邮箱,而是捐助箱。左边的两个是捐衣服和鞋子的箱子,右边是捐书的箱子.非牟利机关定期会来取,然后消毒处理后送给需要帮助的人。上面印有电话,可上门取,如果有人需要救助,也可以打电话到指定的地方领取。感恩节快到了。捐款捐物也是个高峰期。”

近年来国内也有民间慈善人士坚持在冬季向流浪者发放冬衣东被。但是力量确实非常有限,甚至还因为帮助了流浪者,与地方市容市貌建设相冲突而被限制。

正常的社会,应该允许有更多更专业团体在从事这项工作。尤其在南方,尽管绝对温度不及北方低,但却因此更容易导致因低温导致的取暖中毒,或是染上疫病的情况。

冷漠麻木比低温更加致命

曾与5个孩子有过接触的毕节市民告诉记者,流浪期间,他们经常穿着单衣,围在市区餐馆门外的火炉旁烤火,晚上住在当地电视塔下、地下通道或街道废弃的封闭空间里。白天5人会分工到市区各街道乞讨,在饥寒交迫的状态下,时常会偷些干粮和小额钱财。

面容模糊的孩子在大街上到处跑,直到他们离开人世,人世却对他们的姓氏,以及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以及他们的身份,何以出现在垃圾箱内等信息茫然无知。无论如何,这是一种人世的失聪,以及一种社会的失灵。至少在他们流浪于此的时间里,他们意味着一种无人过问的生存。没有感同身受,没有社区互助,没有人际关切,只有自生自灭。5个孤单的孩子,可以说死于城市或社区的冷漠之中。 [详细]

在贵州省毕节市街头令5名男童殒命的大型垃圾箱。

左边是美国街头常见的接受捐赠衣服和鞋子的箱子,右边是接受捐书的箱子。

从今天以后,当再遇到流浪儿童,你会不会主动上前过问一下,会不会帮助他(她)联系家人或救助单位?请务必确定心中的答案。

凤凰网 评论频道 出品 欢迎收藏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