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蹋百万公款不能只刮刮局长鼻子
2010年03月23日 08:21新华每日电讯 】 【打印共有评论0

■公民发言

据央视节目曝光,吉林省原煤炭工业局在2007年到2009年期间,曾组织多批干部公款出国旅游。据介绍,自2007年8月份以来,一共有9批51人公款出国旅游。其中,原煤炭工业局副局长袁玉清等人一趟出国旅游共花掉119万元(3月22日人民网)。

平心而论,近几年,国家对公款旅游行为的打击力度正在不断加强,不少省市也都曾出台禁止公款旅游的地方性禁令。可时至今日,公费旅游现象并没有停歇,还不断地“推陈出新”。

一边是政府严禁,一边是屡禁不止,笔者就纳闷了:为什么总有些官员不怕处罚?为什么总有那么多公款能为旅游者埋单呢?

有一点值得注意,袁玉清等官员根本不屑于偷偷摸摸,而是由局长赵全州在党组会上公开提出,要安排本单位和下属企业的领导出国走一走、看一看,并指定局里分管领导分别带队。为何敢如此明目张胆?原因大概在于,他们从日常经验得知,即使被上级发现,公款旅游处罚也很轻——事发后,吉林省纪委仅对赵全州、袁玉清等五人给予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的处分。这种轻描淡写式的处分,对于那些“官场油子”们能有多大震慑力?顶多像大人惩罚小孩时“打屁屁”和“刮鼻子”罢了。

前不久的两会上,全国人大财经委做了关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查结果报告,认为有些地区和部门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不高,预算执行中追加较多,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性,建议严格控制行政性支出,反对铺张浪费。顺此建议,不难想到遏制公款旅游,除了要加大民众监督力度,还应在扎紧公家的“钱袋子”上下功夫。比如,各地在年初审核各行政机关预算时,应努力拧干培训费中的水分。而在年终审核预算执行情况时,财政和审计部门应该更“挑剔”,要识破那些以培训费名义报销旅游费的拙劣伎俩。

另外,对胆敢违规顶风“作案”者,处理也不能太过“轻描淡写”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职员   编辑: 郭刚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