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戈:《网瘾战争》 无权者的反讽
2010年01月29日 07:56东方早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文艺界】

羽戈

这个温度起伏不定的1月,有人去看《孔子》,有人去看《阿凡达》,假如你是网游玩家,务必要看一看《网瘾战争》。

也许,你已经看过了。这部以著名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为素材制作的动画电影,受众早已以百万计,并且赢得了“2010年第一部大片”的口碑。“大片”一说,不啻是对动辄耗资上亿元的贺岁大片的最尖锐反讽。据制作者言,生产这部作品,除了三个月的家用电费,没花一分钱,全凭网友群策群力。

那些没有玩过“魔兽世界”的人们,不必担心看不懂《网瘾战争》。它只是借鸡下蛋,电影叙事在游戏之内,批判精神则在游戏之外。如果说“网瘾”是此片的主干,那么其枝蔓横生,姹紫嫣红,诸如屁民、70码、南京彭宇案、临时性强奸、正龙拍虎、秋雨捐书等,以及长期相持不下的春哥与曾哥之争,无不被拉入电影的凌厉刀口。

由此而言,这便不仅是一部电影,还是一个历史文本:由民间力量记录、演义的活色生香的2009年中国社会生活史。这大抵奠定了此片在网络迅疾蹿红的群众基础,几乎每一个受众都能够从中寻觅到属于自己的爱与恨,欢愉与苦难,美丽与哀愁。区别仅仅在于,你是站在网瘾患者这一方,还是“杨永新”(似隐喻电击治疗网瘾的专家杨永信)那一方。

片尾有两段声嘶力竭的激情告白,令电影的主题昭然若揭:只能在虚无缥缈的游戏当中找寻平等、公正之慰藉的“屁民”与电击疗法所象征的洗脑教育者的战争。观诸现实,粉红色的硝烟已然蒙蔽了神州大地,战况一直呈焦灼状态。从杨永信当选为山东省“首届未成年人保护十大杰出公民”、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到其电击疗法被卫生部叫停,倒下的不过是他一人,背后则有无数个“杨永信”挺身而出,茁壮成长。尤其是《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通过了专家论证,从此意味网瘾作为一种精神疾病而被公权力认可——当疾病贴上了明晃晃的政治标签,那么患者与医生之间的权力关系便可一目了然。

权力的落差对应艺术的落差。电影只是对现实一幕的潦草临摹,魔兽玩家对“杨永新”的胜利更像是无权者疲软的意淫,或者说一个精神病人的梦呓。

当然,不能因此批评《网瘾战争》,批评它只是一个梦,梦醒了,伸手却不见五指;批评它给受众以希望之光,却无法指出追寻光源的路径。这是以反讽为主导的艺术作品共同的缺陷。成也反讽,败也反讽。我们更注重它成功的一面,它为什么能够走红于网络,它凭什么击中了受众心中最柔软的那一部分,唤醒他们沉睡的爱欲。

不免还要重申时代因素。这是一个喜剧时代、大话时代;这个时代的标志性利器是幻想、反讽、顽童化、时空错位和经典戏拟;这个时代苦苦追逐的不是肃穆,而是狂欢。在《无极》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之间,时代之子更钟情后者。

《网瘾战争》所坚守的方法论和价值观,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并无二致:无权者用反讽与戏仿的刀锋,成功解构了压迫在他们头上的多种形式的威权主义。魔兽玩家“看你妹”与“杨永新”的对决,既是无权者与专制者的对决,亦是大话话语与正谕话语的对决。不论电影内外,大话话语都是胜利者——如果冠以宏大叙事,则可说,这是个人对集体,民间对主流,自由对禁锢,开放对封闭,后现代主义对后极权主义的胜利。

反讽的气质呈现了时代悲欣交集的面容,反讽的理念赢得了受众雷鸣般的欢呼与鼓舞。当“杨永新”发动“电击”,“看你妹”眼见不敌,便邀请电脑前的所有魔兽玩家举起手,通过局域网,给他以力量。据说,颇有一些网友看到这一幕,都情不自禁握拳、举手,甚至热泪盈眶。这一细节,包含了《网瘾战争》走红网络的全部缘由。

也许,正义永远虚幻,只能运行于游戏的空间与电影的世界……然而,这不足以阻挡《网瘾战争》的诞生与走红。当你把这部简陋的电影看完,当你沉浸于邦·乔维的歌声中而无法自拔,这就是一种胜利,一个人的、自由的胜利。

因为,每一个无权者开始了自由的反讽,都将成为“杨永新”的噩梦。(作者系青年学者)

杨永新   网瘾   反讽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羽戈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