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徐宗威近日表示,中国城市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太高,环境质量不尽如人意、人际交流淡薄、人和自然关系疏远,不符合宜居的标准。(11月24日《南方都市报》)
中国城市人情淡薄,不符合宜居标准——读来让人百味杂陈。人是一种情感高级的生命,人情是维系社会交往和交流的精神纽带,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富有人情传统的社会中。但不知曾几何时起,城市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变得十分疏远。现代城市中的很多邻里,甚至已经是“老死不相往来”。
人情淡薄的城市,远去的不仅是人情,其实还有附着在人情之上的人文精神。提及这个令人忧患的问题,我们眼前马上便会浮现起一连串的字眼:人心浮躁、拜金主义、利益驱动、信任危机……不能否认,城市人情传统的沦落,当然有功利价值观的渗透使然。然而在笔者看来,真正的根源是: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和生命焦虑感,让我们精疲力竭,已经无力再去维持对人情的信仰。
收入和消费最能直观反映生存状态。不说别的,单单一套动辄数十万上百万乃至售价更高的房子,就足以透支一个人从青年到老年的全部收入。对于大多数工薪阶层来说,要在城市中立足,就不得不成为房奴,每月收入中的很大一块,不得不去偿还银行贷款。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状态,实现更美好的生存未来,他还必须继续拼命地赚钱。另一方面,户籍、收入分配、教育等诸多领域体制性的落后,甚至是不公正,逐渐导致精英“寡头化”和底层人“固化”,阶层与阶层之间的流动日益困难……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穷忙族”的队列中,不可自拔。
生活太匆匆,穿梭于高楼大厦之间,却没有多少闲情逸致去欣赏城市的风景。一回到家里,便“关起房门成一统”,这种自我封闭是酸涩和被动的——每一扇紧闭的门户,锁紧的是人情和交往,锁不住的是城市归属感,和城市生存安全感的游离和缺失。或者说,城市人情淡薄,出现问题的远不在人心。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陈一舟
编辑:
彭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