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记:校长推荐全才背离“不拘一格”的初衷
2009年11月20日 08:19燕赵都市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李 记

南师附中王占宝校长要举荐给北大的学生叫匡超!记者18日在南师附中公告栏看到,该校高三(1)班的学生匡超已经确定为学校即将举荐给北大的人选,目前正在接受“公示”,成为江苏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的“第一人”。记者采访发现,对于这个决定,学校里的反应还相当正常。“匡超啊,超牛的!文科生里他理科学得最好,理科生里他文科学得最好!”该校已被清华提前录取的学生赵鹏毫不掩饰对匡超的佩服之情。(11月19日《扬子晚报》)

尽管存在各种争议,但由北大率先示范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已经在争议声中走进探索阶段。相信,随着江苏第一位由校长实名推荐学生的诞生,其他省市有推荐资格的学校,也将陆续向北大举荐自己的“得意门生”。在此,笔者无意就校长实名推荐制能否确保公正公平这一问题上再做探讨,而是提出另外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如果校长推荐制不过是为那些本就十分优秀的学生“锦上添花”,而没有起到“不拘一格降人才”目的的话,那么,校长推荐制会不会背离其设计初衷呢?

从报道中可以看出,匡超学习成绩好(年级第一)、组织活动能力强、竞赛成绩优秀,用一位学生的话说,“学校举荐匡超,敢说不服的我想没几个”。在笔者看来,如果报道属实,那么,我们有理由作出这样的推测:对原本就十分“出类拔萃”的尖子生匡超来说,即便没有校长推荐制的举荐,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稳定发挥,顺利考入优秀学府。如果这样的推测成立,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被称为高招录取改革新探索、新尝试的校长实名推荐制,不过是为那些原本就很优秀的学生,铺垫起更高的台阶,使他们更顺利升入北大而已。

当然,校长举荐全才而非“偏才怪才”,也是出于实际需要的考虑。按照北大目前校长推荐制的规则:学生被推荐成功后,参加高考最终只能享受30分的加分。而举荐那些“偏才怪才”,他们很可能因为分数不够,或者是综合素质欠佳,而在最后的录取环节被北大拒之门外。再有一点就是,如果有推荐资质的校长,举荐的不是全才而是“偏才怪才”,在公示等环节中,也注定将饱受质疑。因为衡量“偏才怪才”实在欠缺稳固并被大家认可的标准,校长们不能凭借一己判断“意气用事”。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校长推荐制沦为优秀学生“锦上添花”的制度,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在笔者看来,如果校长实名推荐制完全成为那些原本就非常优秀的学生“锦上添花”的制度,则难免会背离这一选拔渠道“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初衷。这一制度所能起到的效用,不过是在高考之前,便给这些有能力接受校长推荐制的高校,提前预定了一批优秀的在校高中生。那些“偏才怪才”,依然会面对现有高招录取制度的高门槛,踮起脚尖也难以入内。

笔者在此无意否定校长推荐制对于高招改革的意义,更无意认为该种制度应该成为“偏才怪才”独享的盛宴。笔者只是认为,站在高招录取改革的全局视角看,校长推荐制和一些省市正在试行的综合参照高考成绩、高中会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三位一体”的高招录取改革比起来,后者更值得公众投去关注的目光。原因很简单,在没有更完善的制度保障和公共监督介入的情况下,为了尽量确保公正公平,也出于爱惜自己羽毛的考虑,校长们只能求稳、求全推荐人才,为那些原本就非常优秀的学生“锦上添花”。

不过,这样的探索并非全无价值:比如,在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校长推荐制如果探索出一套确保公平、易于操作又能服众的制度设计,为进一步的高招“三位一体”改革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无疑也是“功德无量”的。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李记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