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北大出台一个推荐的政策,请全国有资格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学生上北大。关于这事儿评论者不少,有人说这是一种进步,有人说这可能会造成推荐者成为公关对象。其实这事儿没那么严重,毕竟是公开的推荐,而且说什么也是实名推荐,不但事关学校荣誉,个人的名誉也押在了上面。在我们这里,不
顾颜面的事情固然经常发生,但以个人名义而不顾颜面的事还是很少的,所以说,这种推荐应该说是好事。这话说了没两天,南师附中王占宝校长举荐了一个被同学称为“文科生里他理科学得最好,理科生里他文科学得最好”的学生,名字叫做匡超。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看来对于推荐的这位学生都无意见。按照该校副校长的说法,“好学生有三种:一、平时学习成绩好;二、学科竞赛搞得很好;三、学生活动能力强。一般来说,能做到其中一点就很不容易了,不过高三(1)班的匡超是超牛的,他三样都很厉害。”这也印证了对这种推荐制看好的最初想法。不但如此,甚至还滋生了另外一种想法。这位匡超同学已经见过了北大的某位副校长与老师,是在保送生的见面会上。当时的对话如下:匡超向北大一位校长提出了一个问题:“以前的北大是一所大学撑起了一个民族的脊梁。北大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是不是仍然有这样一种教育定位?”当时这位校长回答匡超说:“特定的时代大学的使命是不一样的,但是作为大学培养优秀学生的目标是不会改变的。”看到这一段不禁长叹,真是后生可畏啊!
可畏的地方不在于这小伙子对于北大历史上作用的了解,也不是从中表现的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是在这个场景之下问出这句话。这毕竟是保送生的见面会,北大过来是先做筛选的。一言之失,就可能失去一个看上去还不错的机会。而且就这一问,让北大这位回答的校长窘态毕现。要知道,北大能够有今天,或者说北大还能有今天,上几辈的余荫绝对是功不可没。如果北大当年就是现在这种平均半年曝一次丑闻的态势,估计都轮不到百年庆生了,更不太可能有这样的被推荐者。
由此而产生的想法可能有些怪异:这样的学生,北大真的配得上么?从这一问一答之间,依稀看到当年北大的锐气与今日北大的官气过了一招。谁输谁赢不好说,但就外人看来,这小子真是勇气与能力兼备,已然从姿态上有了进入当年北大的资格。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要是北大这次把这学生招入学校,就证明其确实还有老北大的骨骼与气韵,即使在某些“特定的时代”里失去了一些东西,只要有这样的学生不断延续着血脉,总有一天其精神会重光。而要是不能容忍这样的学生进校,自然是北大精神已经真的成了木乃伊,只是传说久远的一个故事了。但也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这样的学生不用遗憾自己没有进入到北大当中,它已不值得你去圆那个从来都不可能圆的北大梦了。
此事我们拭目以待。(五岳散人 知名网评人)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张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