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剧《蜗居》火了。剧中女主角海萍似乎说出了很多人心里想说的话:“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连串数字蹦出来:房贷六千,吃穿用两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费三百四……”腾讯网发起的一项网友投票吸引了36万名网友,结果显示八成人认为幸福与房子有关。(《中国青年报》11月19日)
《蜗居》里众多让个体触景生情的桥段、台词,使个体心有灵犀——在理想与现实、情爱与家庭中的无奈、困惑,甚至是赤裸裸的生存现状。正是在这点上,电视剧《蜗居》赢得了公众的关注和众多专家学者的解读。
事实上,就笔者的观察,对《蜗居》的关注,并非仅仅停留在电视剧艺术性的角度上,相反,更多时候是放在社会视野下,放在住房问题是个权利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探讨的。
从这点上说,笔者以为,作家肖复兴的见解值得关注:《蜗居》不是承载问题的一个筐,而是刺向当下社会和我们内心的一枚刺。这是它的可贵之处,不仅因为它拥有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般的敏感,更因为它拥有不回避现实生活的良知。
在公众对不少电视剧颇有诟病的当下,《蜗居》能给我们不少启示。那就是对现实的关注,对正义和公平的有力呼吁,对民众现实的有力反映。长期以来,我国电视剧为了收视率常进行过度的煽情创作,而现在流行的谍战与翻拍成风,在笔者看来,容易陷入疏于电视剧的责任担当的诟病之中。《蜗居》似乎有了鹤立鸡群的感觉,不过公众恰恰需要类似的电视剧。
当下,商业化的包装正逼迫电视剧失去它的美学属性,一部部电视剧成了文化工业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模式化产品,变得标准化、陈腐、保守主义和平庸化,显露出诗性的沦丧和个性的泯灭,艺术价值几乎成了一句空话,对现实的观照也几乎成为空谈。
《蜗居》之刺或是电视剧正义担当的隐喻。对公平和正义以及对公众权利的呼吁关注,从一定程度上说是电视剧等艺术作品的内在要求,离开了这点,都难免坠入诟病的深渊。
河南信阳 朱四倍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朱四倍
编辑:
张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