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仁:真希望我二十岁就懂的事
2009年11月05日 08:52潇湘晨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十月底连着两天,我在台湾的台大和交大各主持了一场活动,主讲者都是提娜·席莉格(Tina Seelig)教授,她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科技创业计划(Stanford Technology Venture Program)的负责人,最近在台湾出版了《真希望我二十岁就懂的事》一书的中文版,该书登上畅销榜第一名。

席莉格教授的主题是谈创意,她本人很有活力,演讲材料也很生动,而且很会出题目考学生,像是“给你五美金和二小时,你如何创造最大价值?”、“用橡皮筋能做什么生意?”和“十个回形针能换到什么?”。而学生们也天马行空,并拍摄成影片,当席莉格教授在台上播放出来时,台下笑成一团,四十分钟的演讲精彩紧凑。

虽然我已经是两个二十岁的年龄,但看到这群年轻学生们的活力和行动,还是很感慨。当年在念书时,大多是死背强记,学校教育完全不关心创造力这件事,甚至是扼杀创造力。

更精采的是到了问答时间。台下的学生们,以熟练的英文,提出一个又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在交大这一场,观众席上有不少外国面孔,其中一位提问时自我介绍,他来自美国,虽然没有申请加州的斯坦福,却很高兴来念了台湾的斯坦福(交大),成为其中GMBA(Global MBA)班的学生。下一位提问的,则是一位GMBA班的老师,她来自韩国。

会后,交大吴重雨校长告诉我,这个GMBA班已办了两年,学生有一半来自国外,老师也是,全部以英语授课。我没有来得及问那位来自美国的学生,以及其它外国学生,他们为什么到台湾、特别是到新竹,作为他们就读商学院的选择。但交大必然做了相当的努力,让这一切能落实。

当市场和职场都在全球化的同时,教育也在全球化。席莉格教授跑遍世界很多地方,推销斯坦福和硅谷式的创新价值,吸引各地优秀学生到斯坦福,而台大和交大的老师与学生,希望从她的经验当中学习;另一方面,这两所高校也根据自身条件营造吸引力,吸引各地的好学生到台湾念书。

席莉格教授私下闲聊时告诉我,她这一趟出来,已在亚洲跑了一圈,参加多场研讨会和演讲,努力把自己的观点和书推销出去,也推销斯坦福。这已是她工作的一部分,而且演讲还要带表演,唱做俱佳,这样台下才容易记住。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则是两位中学老师。台大这一场在台北,有一位来自台南兴国中学的老师,专程搭了三个多小时的车北上。她觉得学生平常较少有机会听到这些内容,所以她来听讲并认真做笔记,再回去和学生分享。晚上九点多演讲结束后,还要赶夜车回去。

交大这一场在新竹,位于郊区的新竹县宝山国中校长自己单独来参加,也是从头到尾很认真。她告诉我宝山比较偏远,成绩好的学生不容易留住,学校要创造条件吸引学生,她经常到外面参加演讲吸收新观念,寻找能用来改善教学的方法。

不管是条件好的一流大学,或是地处偏远的一般中学,只要老师有心,学生离全球化就近了一步。斯坦福的经验透过勤搭飞机的老师四处传播,而台湾则有四处听讲的老师,为他们的学生带回课本上所没有的内容,两者同样重要。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王志仁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