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驰:当知识创意融入工作生活
2009年11月03日 08:03晶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前几日新闻说,深圳入选最受尊敬知识城市前10排名,并有望获此称号。作为这个城市的一员,我自然深感荣幸和欣慰。欣慰之余,仔细查看了世界资本学会和新巴黎俱乐部有关知识城市的11条指标,发现在有些方面深圳已比较接近指标的要求,但有些方面却仍有差距。

世界知识城市评选标准中的第一条“有途径让知识为广大市民所使用”,第三条“所有的市民能够使用新的通讯技术”,第四条“所有的文化服务设施能够适应中心教育的战略”,第五条“拥有一份报纸,阅读水平达到欧洲的平均水平”,第七条“尊重市民文化的多样性”,第八条“城市街道具有文化服务的功能”,第九条“拥有足够的场地和资源,以供社区和团体开展文化活动”,从深圳的实际来看,可以说基本达到。而第二条“公共图书馆网络系统符合欧洲制定的标准”,第六条“学校的网络系统能够与艺术指导相连,并能够辐射整个城市”;第十条“市民中心对多样性开放,使人们能够建立起面对面的关系”,以我的了解,估计深圳还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不过,在尊重市民文化多样性上,深圳是值得称道的。

总体而言,在30年来的发展中,深圳人走的是先创业后知识、创意的文化之路,而在创意、知识等文化之路上,深圳人一路走来,并未故意煽情和喧哗,无数的深圳人在默默地践行着他们的创意,培育着他们的文化。而政府在扶持文化和知识的措施上向来大手笔,比如最早的书城就立于最繁华的商业重地深南路上,而后以市民广场为中心的中心区等也已构建起了深圳文化设施的基本框架。又比如,几大公园早就在全国率先免费向市民开放,而且不断发掘、展现其文化和知识内涵,并不遗余力地完善和维护。

毫无疑问,从创意之城到知识之城的文化道路上,融进了无数来深圳寻梦、创业与开拓人生的年轻人的光荣与梦想,它得益于宽容与包容的移民文化的海纳百川气质,随着“80后”、“90后”不断步入主体社会,加上近30年来打下的物质基础,相信一个充满创意、洋溢着知识的文化之城将水到渠成。至于能否获得最受尊敬知识城市之称号,倒也不是最紧要之事了。因为当知识与文化已然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又何必在乎一个称呼呢?就如同莎士比亚所说,那个叫做玫瑰的东西,难道会因为叫它其他名称而失去芬芳和光华么?

写到这里,想起上月外地友人出差来访,入住南山一家酒店,不仅亲历了海岸城的周末音乐会和深圳湾大街的创意文化,还看到酒店床头摆着保利剧院11月份的演出节目单,说居然有她向往已久的音乐剧《猫》,遂决定到时找机会再来出差顺便看看。她跟我感慨说,谁说深圳是文化沙漠呢?不是很有文化气氛么?

(作者为深圳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80后   知识   创意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马云驰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