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网络助推中国公民社会
2009年11月03日 07:24华商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这个星期天,笔者应邀参加了“第一届潮涌珠江广东网民论坛”,主办者让我做一个“命题”讲演:“成长中的中国网络公民社会”。我说,此说并不确切,公民社会一定是在现实中的土壤上建成,而非在网络中。但网络助推中国公民社会却是不争的事实。公民社会和中国古代的臣民社会相比,公民社会人与人之

间的基本权利是平等的,用中国官方话语体系中人们耳熟能详的话来说,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凡是存在“特殊公民”的社会就一定不是真正的公民社 会。而臣民社会的特点是人因身份而产生基本权利上的差别,在家族中以长幼男女定尊卑;在社会以高低贵贱定尊卑,身份高于众人的人,其享有的权利也比一般人多。“史上最牛团长夫人”事件中,“我们是有身份的人”所指的“有身份”,实乃“有高人一等的身份”。网络时代到来后,最大的特点是信息掌握和传播上人与人之间趋于平等,由信息平等促进人与人的权利平等。以“史上最牛团长夫人”事件为例,若没有网络及时地、广泛地传播这个信息,这位“有身份的人”侵犯别人的权利,可能毫发无损。网络助推公民社会不仅仅是因为信息技术的进步,使普通公民表达意见、参与公共事务、监督公权力更方便更有效,也使普通公民更能克服先天性的弱势处境,使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趋向公平。事实上,人类历史上每一次信息技术的飞跃,必然会使社会在公平性方面前进一大步。

秦汉时期,中国的重要信息载体是竹简,普通人掌握信息、传播信息的成本是非常高的。那时候秦始皇每天阅读几十斤竹简的公文,搁在现在恐怕就一个20kb左右的word文档。但就是这点信息,普通人是掌握不了的,统治者在政治上有特权也就意味着他在信息上有特权。中国人发明造纸术特别是活字印刷术以后,信息传播的成本下降,有钱人或有权人已经不像竹简时代那样容易垄断信息了。汉代有“遗子千金,不如遗子一经”,讲的就是信息的垄断有助于巩固门阀特权。中国隋唐有了科举制,但使科举制真正成为贫寒子弟进入精英阶层的主要通道,最重要的技术推力就是活字印刷,使书的印制、传播成本急剧下降,像范仲淹这样的穷人家才俊,可以在破庙里读书。但纸张时代信息传播的成本和互联网时代相比,又非常高昂,读明朝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就知道即便在出版业已相当发达的明朝,穷人借书来读,是多么不容易。互联网时代,让真正有思想、有才华的人找到了最佳展示自己的窗口,被称为“洗碗洗出来的草根经济学者”周克成,在云南一个闭塞的山乡长大,高中没读完就去打工,后辗转到北京一家小饭馆当洗碗工,如果不是因为互联网,处在那样的境地,他对经济学的一些见解很难被人熟知,并得到像茅于轼这样的学者肯定与提携,也不可能让他成为一个知名门户网站财经频道的编辑。从互联网改变周克成一个人的命运可以看出,互联网正在改变中国社会,这种改变的关键词就是:平等。

这次网民论坛的过程也充分体现了这一个关键词,到会的网民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地域,有些是广东的“新客家人”,有些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有些是企业主、学者、官员、农民工,还有残疾人,在会上就珠江三角洲一体化等问题唇枪舌剑,相互拍砖——— 这在看重身份差别的传统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因信息上趋向平等,所谓权力带来的神秘感、威严感必定祛魅,其带来的结果是,普通人在公权力面前的底气更足了,而公权力不得不变得更加谦恭,权力运行在无数网民的盯防下也会走向更加透明。(十年砍柴 知名网评人)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十年砍柴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