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刚已逝,我们还要逼近历史
2009年10月30日 08:25长江商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 本报评论员 黄波

改革开放以来,颠覆中国大陆读者对历史和历史学看法的人,当推黄仁宇和唐德刚。他们的著作引进出版后,均一纸风行,影响了几代读者。

黄仁宇于2000年西行,现在又传来了一条让人遗憾的消息:10月26日,唐德刚在美国旧金山家中因肾衰竭辞世,享年89岁。(10月29日中新社消息)。

唐德刚最享盛誉的著作,有三个方面,一以胡适为主题,以《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为代表;一为口述史,《李宗仁回忆录》、《张学良口述历史》等大书,都是他抱着抢救文献的精神,从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嘴里,一点点“抠”出来的;再就是风靡海内外的皇皇巨著《晚清七十年》。稍知近现代史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些工作对我们逼近历史真相的意义。唐德刚关注的都是最复杂的人物,最能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虽然在专业学者眼里,他偶尔会犯史料择取不严的毛病,但总体而言,其工作堪称严谨,这也使得他的著作成为中国人了解近现代史无法越过的大山。

唐德刚的成功端赖两点:独树一帜的文笔,以求真为第一要务的治学原则。唐氏的文章早有定评,他旧学功底深厚,又有负笈海外的阅历,故下笔能够融铸古今,文风流畅而不轻佻,雄健而富韵味,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唐德刚的高明还在于,他对历史少有功利主义的态度。在他那里,历史就是历史,曾经发生过的事件,不因我们厌恶就自动湮没,没有发生过的事件,不因我们喜欢而大放光彩。他笔下的李鸿章、袁世凯,曾让习惯用判断代替史料辨证的我们大吃一惊。也许你不尽同意他的看法,但你只要认真读他的书,就会承认,至少他给我们提供了观察历史的一种视角。

对历史的认识,是无法生硬塞给读者的,从这一点上讲,唐刚强继承了其师胡适“拿证据来”的精神,成效可观。但历史内涵的丰富性又决定了逼近历史始终是一个有待完成的工作,现在,哲人其萎,我们继续这一工作才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黄波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