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最适合做中国文化大使
2009年07月06日 07:57南方报业网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摘要:对不少中国人来说,孔子的学说是他们灵魂进步的台阶。然而这个万世师表可以教晓洋人什么?他真的可以成为正在崛起的中国一项重要的“文化输出”吗?如果会,又究竟是哪一个孔子,谁人的孔子?想到这些问题,是因为《于丹〈论语〉心得》的英文版———《Confucius from the H eart:A ncient W isdom for T oday‘sW orld》正在香港热卖。

阅读香港

香港文化评论家

◎林沛理

对不少中国人来说,孔子的学说是他们灵魂进步的台阶。然而这个万世师表可以教晓洋人什么?他真的可以成为正在崛起的中国一项重要的“文化输出”吗?如果会,又究竟是哪一个孔子,谁人的孔子?想到这些问题,是因为《于丹〈论语〉心得》的英文版———《Confucius from the H eart:A ncient W isdom for T oday‘sW orld》正在香港热卖。

这本书的文学价值有待探讨,但它的文化意义却可以肯定。长久以来,英文畅销书出中文版是常态和惯例,但中文畅销书翻译成英文却寥寥无几。这不仅显示了中西文明的强弱悬殊,也反映了英语世界读者对神州大地缺乏兴趣。可是,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扮演的角色愈来愈举足轻重,世人对中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在急速膨胀。这次英国出版公司麦克米伦(M acm illan)以10万英镑向中华书局购下《于丹〈论语〉心得》的全球英文版权,打破了2005年《狼图腾》以10万美元出售版权的纪录,也是看好中文畅销书的英译本这个新兴出版市场的前景。

对于中国以至全球用中文写作的文字工作者和他们的出版社来说,这当然是好消息。10万英镑不是个大数目,但倘若《于丹〈论语〉心得》能够在诸如《纽约时报》等畅销书榜上占一席位,则中文作者和出版业的生存空间与发展前景,肯定会大获裨益。

更加重要的,是在一个国与国无时无刻都用“软权力”较量的年代,中国人除了张艺谋之外,还有孔子做我们的文化大使。

近年来张艺谋像避雷针一样不断遭“电击”,原因大概是:张艺谋的创作已经逸出了文化评论的范围,而是关于中国的历史、传统和品位,以至中国人自我形象的一种陈述和表态。的确,在过去20多年来,从《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到《英雄》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从雅典奥运闭幕礼的“北京八分钟”到京奥的开幕式和闭幕式,张艺谋的作品不但被西方认为是要“弄懂中国文化”的理想切入点,亦成为中国人在面对世界、急于被国际社会接纳的心理背景下所作的“自我陈述”的一套标准模式。

问题是要张艺谋做中国的文化大使是楚才晋用,甚至强人所难。张艺谋由一个先后在农村插队劳动和国棉八厂当工人的陕西乡下人,到背负宣扬中国文化重担的“国宝级”艺术家,无疑是近代中国艺术家自我创造的一个成功范例。可是,这样一个只有初中毕业程度、来自社会较底层的电影导演,对西方的文化与中国的传统,以至两者的优劣,毕竟难有特别深刻的认识和洞察力。

如果张艺谋作为中国的文化大使有其先天性的局限,那于丹笔下的孔子又如何?在于丹的诠释/稀释下,孔子变成了一个美国人最喜欢求教的自我激励大师(self-help guru),脱口而出的尽是“从生活中来,往生活里去”的智慧和启发,有点像好莱坞电影《富贵迫人来》(Being There)里面、笑匠彼得斯拉饰演的那个大智若愚(其实是大愚若智)的园丁。

关于这一点,于丹在序言中已经说得很清楚。她说,孔子是中国人的“问病泉”,读《论语》就像将身体浸入温度“不烫手、不冷漠,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的泉水,哪儿有病马上感觉得到。从前西方游客到敦煌,必会到月牙泉一游。现在他们不用舟车劳顿,就可以浸淫甚至畅泳于神奇百倍的“问病泉”,岂不快哉!

问题是在这个将孔子“旅游景点化”的过程中,什么给弃掉和译漏?首当其冲的是孔子学说的政治含意。自鲁迅以降,若干中国作家和学者认为,满口仁义道德的孔子,是封建制度永不悔改的辩护士和总设计师。于是,要将孔子包装成一个政治正确、没有争议性的人物,便必须把他“去政治化”(de-politicize)和“去历史化”(de-historicize)。

对于丹来说,这自然是驾轻就熟。2006年于丹在央视《百家论坛》连续七天大谈《论语》心得而一鸣惊人。在某个意义上,《百家论坛》是传统与现代的有趣结合。它用电视节目的现代形式,延续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说书。说书可以说是中国自古留传下来的一种大众娱乐模式,在电影、电视和计算机出现之前,说书人利用戏剧、悬念和角色面谱化等手段,从名著和正典的叙事体中撷取丰富的“娱乐价值”,满足了中国人“求知的本能”;不仅为他们枯燥、艰困的生活增添色彩,也为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提供宣泄、满足的途径。

从这个角度看,说书人是中国最早一代的善于吸引大众的表演者,也是张艺谋和冯小刚等善于讲故事的剧情片导演的师祖。然而有趣的是,经过电视台的精心包装和针对性的市场开发,今日最成功的一批说书人竟摇身一变成为学术权威。以于丹为例,她的博士学位是影视学而非中国文学或者哲学,她在《百家论坛》里讲《论语》的那种妙语如珠以及计算准确,证明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说书人。

然而,让人莫名其妙的是,明明一位出尽浑身解数要讨好他人的表演者,大陆观众却偏偏要把她当作一位才高八斗的学术明星去崇拜。很明显,观众并没有把《百家论坛》看成一个电视节目,反而是带着朝圣的心情到电视台进行录像。对于他们而言,于丹就像是一位灵媒,她拥有智力上的特异功能,将孔子的深刻智能加以诠释和普及化。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林沛理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