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扯淡”活动
2009年07月06日 07:57南方报业网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摘要:去年以来,一本翻译过来的小册子似乎比较流行。此书其实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教授法兰克福(Harry G .Frankfurt)压在箱底达25年之久的一篇讲稿 ,名为OnBullshit,没想到2005年出成书后火得一塌糊涂。此书由南方朔先生译出,先在台湾出版,书名取为《放屁!名利双收的捷径》。大概是嫌这个译名过于剽悍,恐大陆读者掩鼻而过,此书出简体版时改成了比较雅驯的《论扯淡》。《七月四日,美国国庆宣言》说:“我们伟大且被上帝庇佑的祖国,其开国元勋在神圣的引导下,为人类开创了一个新的开始。”按照法兰克福的分析,这种说辞也是扯淡。记得读到这里时我不禁莞尔,我觉得实在是太有才了。

人文精神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 赵勇

去年以来,一本翻译过来的小册子似乎比较流行。此书其实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教授法兰克福(Harry G .Frankfurt)压在箱底达25年之久的一篇讲稿 ,名为OnBullshit,没想到2005年出成书后火得一塌糊涂。此书由南方朔先生译出,先在台湾出版,书名取为《放屁!名利双收的捷径》。大概是嫌这个译名过于剽悍,恐大陆读者掩鼻而过,此书出简体版时改成了比较雅驯的《论扯淡》。《七月四日,美国国庆宣言》说:“我们伟大且被上帝庇佑的祖国,其开国元勋在神圣的引导下,为人类开创了一个新的开始。”按照法兰克福的分析,这种说辞也是扯淡。记得读到这里时我不禁莞尔,我觉得实在是太有才了。

作为一篇讲稿,《论扯淡》一书的篇幅自然不长,而在不长的篇幅中,真正让我受用的主要也就是其中的一两句话:“当形势需要人们去讲他自己都不知所云的话的时候,扯淡即不可避免。”“当一个人有责任或有机会,针对某些话题去发表超过了他对该话题的了解时,他就开始扯淡。”用这两句话衡量一下我们的日常行为,或许我们常常都处在一种扯淡的状态中。

拿笔者说事,每年的五六月份是硕士、博士论文答辩的高峰时节,笔者不得不去参加一场又一场的硕士、博士毕业论文答辩会。我们这个专业选题非常宽泛,这一篇是德里达关于“书写踪迹”的理论,另一篇讨论的可能就是晚清小说叙事;还没有从“超女粉丝”的文化研究中回过神儿来,又得一头扎进尼采或布洛赫的美学思想之中。众所周知,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无论如何学富五车,他所涉猎与研究的范围都是有限的。于是,每当我去参加一些场次的答辩会时就深感痛苦:一些话题是我所不熟悉的,但我却不得不去说一些车轱辘话。这时候,我就想起了法兰克福的这本书,并且知道自己要开始扯淡了。

以上说的是学术活动中的扯淡,相比于其他扯淡活动,这种扯淡或许只能算是小儿科。比如,法兰克福还说过:“在广告、公共关系以及如今与其密切相连的政治领域里,都充满了扯淡,……在这些领域中,有一些技巧高超的人,借助市场研究、民意调查和心理测验的高明技巧,毫不疲惫地把自己的一言一行和所有形象打造成完美无瑕。”这也就是说,以上所言的领域貌似神圣,说白了其实就是一个扯淡的领域,而这些领域也打造出许多扯淡的行家高手。比如,一些领导干部很善于讲话,一些成功人士很擅长演讲,他们滔滔不绝,行云流水,说的确实比唱的还好听。以前我们形成的判断大概是,此人天生一副好口才。但读了法兰克福的书就会明白,原来他(她)是精通扯淡的技巧。

以扯淡为业而且热衷于扯淡者,大概都是人中极品,普通人没法模仿。但普通人其实也是很会扯淡的。或者说,他们在许多时候不得不去扯淡,因为扯淡如今已变成一种生存技巧。学者徐贲在描述当下普通人的犬儒主义思想时指出:“既然我没法说真话,那么你要我怎么说,我就怎么说,我不这么说也得这么说,由不得我心里想说什么。我照你的说,不见得有好处,但不照你的说,说不定就有麻烦。我知道我照你的说,你未必就相信我,未必就拿我当回事;但我不照你的说,你肯定说我不拿你当回事。既然你要的不过是我摆出相信的样子,我又何必在说真话上面空费心思。”在我看来,这番仿佛绕口令似的表述,其实道出了中国式全民扯淡的真相。这也就是说,在当下中国,造成十亿人民九亿扯的现状应该与没办法说真话有关。不能说真话却又不得不说话,就只好说一些不着四六的假话、大话、空话、废话乃至屁话,因为只有如此说话才会变得安全。如此说来,法兰克福虽然论述了扯淡的方方面面,但至少这种中国式扯淡的根源是他没能力思考出来的。所以,中国的哲学教授也应该写一本《论扯淡》的书,好好去琢磨下中国的淡是怎么扯出来的。

有极少数或一小撮人扯淡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大家都来扯淡。淡扯得多了,扯淡成为常态,我们的公共生活就会变得虚假脆弱,充满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诡异。所以,法兰克福说扯淡比说谎更可怕,显然是有一些道理的。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