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方:卫生大扫除能为网络净身吗
2009年07月02日 07:33重庆时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作者:陈方

对于互联网而言,一场又一场的“净身运动”并不新鲜。但无论如何,7月1日都是值得关注的日子。这一天,卫生部发布的《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另一个旨在阻止色情内容的互联网过滤软件绿坝,原来也是计划从这一天起开始进行全国范围的预装。(7月1日《中国青年报》)

这两项措施的出台有着大致相同的背景———都是为了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今年2月20日召开的全国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会议中的一份文件中,明确规定了要“着力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早在2009年元旦刚过的几天里,针对全国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的专项行动,全国各大知名门户网站都在重要位置刊登了一封致歉信,态度诚恳,言辞恳切。

时隔半年之后,网上又掀起声势浩大的“卫生大扫除”,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性科学”被单独拎了出来。开展性科学研究的医疗保健网站,只能向从事相关临床和科研工作的专业人员开放;严禁以开展性科学研究为名传播淫秽内容;综合性网站的预防保健类频道不得开展性科学研究内容服务。“综合网站不得涉性”被媒体提炼出来用以概括此次网上卫生大扫除的重点所在。

有意思的是,在“性对科学家们是工作,对普通人可能就是色情”的潜意识管理思想下,“网络净身”是否剥夺了普通人上网学习性知识的权利?这是不是在逼迫全体网民的性知识倒退到未成年人水平?争议无处不在。

事实上,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年人理应做出一定的牺牲和让步。关键是,目前中国的网站实行的不是分级管理,当所有综合性网站都不得谈性之后,成年网民的荷尔蒙又该如何释放呢?

从理论上讲,没有人会把性和低俗、色情划上等号。而实际上我们的网络态势并不乐观。国外的网站输入“sex”,其实挺干净的,什么过分东西都没有;而在中国你如果输入了“性”字,可能出来的是一系列色情内容。一些网络管理者曾无奈地将其归因为“中国文化论”,但却很少反思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文化基因”?是我们被管制得太多还是被压抑得太久?

退一万步讲,即便网站有着与网民一样的习惯性流俗,“一刀切”式的管理方式能够起到理想的效果吗?如果从根源上寻找这种习惯性流俗的病灶,不难发现,经济基础能够决定上层建筑,却不一定能够决定文化品位和道德情操。“仓廪实而知礼节”,知礼节的不一定就是精神贵族。许纪霖在《平民时代的贵族精神》里指出,贵族精神的支柱是教养、责任和自由。教养和责任并不是一时一地就可以培养起来的。当人性中“原始的兴趣”非理性地迸射出来,单一的管制无法创造出阳春白雪的向心力,强势的权力下也不一定能生长出精神贵族。所以,我们不妨以节制的自由、合理的引导来抵制低俗之风。

无疑,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浪潮中,习惯性流俗并不能保证我们获取高品质的精神食粮,网络卫生大扫除是必要的。但在找到了低俗文化根源后你会发现,以一种活动或一种命令来抵制低俗之风,规模再大也是一根拐杖。做不了精神贵族,丢了拐杖之后,众人依然有可能倒下去。

净身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陈方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