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亮:楼倒车撞,常识遭挑衅 信任愈稀缺
2009年06月30日 08:04珠江晚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这两天的新闻,让人一再体味到灾难黑色的死亡气息。先是上海住宅楼倒塌,造成一名民工死亡。还没等回过神来,更大的灾难奔袭而至:湖南郴州火车站内列车相撞,已致至少3死60余伤。(6月29日新华社消息)

由于上海的楼房尚未交付使用,所以没导致更大规模的伤亡,实为不幸中的万幸。但不能因此忽视一个问题本应是安居之所的住宅楼,“还没出生就已死亡”。这不啻在挑衅一个基本的社会常识!而同样具有挑战意味的,是郴州火车冲突事件,火车站里的两列火车怎么就发生侧面冲突以致发生大面积人员伤亡呢?这完全颠覆了我们固有的经验和社会常识。

虽然上述两个事故的原因都还在调查中,但在原因未明之前,对上海塌楼事故就有专家匆忙抛出“地质论”的原因解释。天灾与人祸几乎成了我们思考范式,非此即彼,中间似乎没有任何灰色地带。而这未必是预防灾难和解决灾难遗害的最佳反应。若跳出这种惯性分析,从挑战常识的角度来看,或许能打开一个新的视角。

比如我们知道人们的相互信任,是重要的社会资源。我们相信超市里的食品都是无毒的;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都是安全的;孩子的校舍也是足够坚固的;我们也相信买的房和车就算碰到“奸商”被宰了钱至少房不会随便塌、车不会随便燃。因为这些是维系社会运行的基本常识,所以我们愿意相信。没有信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

基于此,那么我们假设当这一整套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经验常识,屡屡遭到颠覆性挑衅,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可怕结果呢?比如,还没竣工的高档住宅楼轰然倒塌;还没出站的火车侧面冲撞;号称结实一代人的奶粉却“结石”了一代人……

住行无安,衣食无宁。这不止会让社会信任变得更加稀缺,更会让社会弥漫着一种不信任情绪。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摆脱不了难以名状的焦虑和困扰。信任危机和恐慌焦灼情绪同时出现,因为固有的常识遭到现实的无情解构和嘲讽,于是信任大厦坍塌,这样的社会让人衣食住行小心翼翼,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而我们还知道,现在本是一个社会分工高度精细化的时代,在这一长串的流程里头,只有人人各司其职才能对得起那份基于常识的社会信任。比如我们要相信,一种食品从原材料采集、加工,到流水线作业再到包装上市,中间的质检、工商、卫生等各个职能部门都严格把关。从供货人、企业老板、车间工人到政府监管部门和市场营销人员,都是信得过的;我们看到的“质量信得过品牌”“优质、免检产品”商标也不只是一种商品包装符号,而是确然无疑值得信赖的。

于是,每个人恪尽职守,就成为维护社会机器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应对信任危机的唯一办法,就是从祸根上反省。信任是责任的链条式联结,环环相扣,不能出现一环脱节。若把它比作各行各业所有从业者,一针一线针脚绵密地织就的一件社会防护衣,那么信任危机就像是某处脱线后出现的漏洞。这时唯有找到漏洞并重新更加严格地修补它,让它回复如初,才能挽救信任危机。才能不至于造成大面积的盲目恐慌情绪扩散和蔓延。

从这个角度上讲,不管是楼倒了,车撞了,还是奶业“染毒”,暴雨浸城,我们都可以从身边最朴素的常识寻觅应对之策,吸取教训以防后患。而非仅仅纠缠于“天灾人祸论”中不能自拔。

李晓亮 (原题:常识若屡遭挑衅,信任就愈发稀缺

挑衅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李晓亮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