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北陵
据报道,今后央视一套、八套黄金档将不提倡购买和播出30集以上篇幅的电视剧。央视的解释是,此举主要针对观众极不满意的电视剧注水现象。
电视剧“注水”,即为了利润最大化,在剧中额外增加人物,添加情节,刻意拉长篇幅。典型的莫过于几年前根据京剧样板戏《沙家浜》改编的30集同名电视剧,为了填充20多个小时的戏份,竟莫名其妙地在剧中加入十几号可有可无的人物,给最为精彩的“智斗”戏平添20集的铺垫,让观众看得心慌。
电视剧“注水”,有如白酒掺水,混凝土和泥,导致的结果是:浪费资源,白耗观众时间;稀释艺术,制造审美障碍。事实早已证明,剧中“注水”既难得观众理解,也不会为看重艺术的编导们认同。几年前,李保田就曾因自己写的《钦差大臣》在后期制作时被“注水”——由原来的30集扩到33集,一气之下将制作方告上公堂。近日国内一家网站推出题为“对于电视剧‘注水’现象,您有何看法?”的调查,结果显示:多达61.5%的人对电视剧注水现象“很反感”。
然而,央视的“限播令”一公开,引来的却是口水一大筐:多家电视台及影视制作公司负责人直接或委婉地表达了不满,大呼限播“不切实际”。正在为“中国史上最长电视剧”《万卷楼》写剧本的编剧更是直言:“这个想法一旦实行,后果不堪设想!”不少韩剧和美剧迷也甚为光火,以后是不是《越狱》、《大长今》之类的电视剧都要被“规定”掉?
“注水剧”没人喜欢,但问题在于,以集数多少来判定是否“注水”有失偏颇。正如契柯夫的短篇小说和托尔斯泰的长篇巨制,各有各的味道,怎能单以篇幅长短来妄评高下?长达45集的《乔家大院》、52集的《闯关东》,又有谁嫌“肥胖”?单以长短来认定“注水”,是缺少评价水平的“懒汉思维”。更何况,限播也有悖于市场的原则。一部电视剧是不是“注水剧”,观众是最好的评判者。观众的遥控器选择,在收视率上就有直接反映。
电视剧“注水”,症结其实在制作之外:其一,电视剧越长越吸引广告,电视剧因此多按集数来定价,而不是按艺术标准、收视率来定价,这自然会引起片方对“注水剧”趋之若鹜;其二,在供过于求的市场条件下,电视剧买卖存在“潜规则”。业内有人称,一些电视剧“多拍的那几集是为电视台的购剧人员拍的”——为了给某些握权人回扣。医治电视剧“注水病”,看来还需找准症结。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 ||
作者:
李北陵
编辑:
张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