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人道主义的细节崇拜
2009年06月04日 07:41南方报业网 】 【打印已有评论0

■媒体思想之李方专栏

各媒体对于中国远征军老兵返乡的系列报道,每篇我都是酸着鼻子读完的。酸酸的鼻子屏蔽了我习惯性的职业嗅觉:炒作?我仔细咀嚼着文章的每个细节:清晨5点半就起来整理衣服和勋章,盼望返乡班车赶快启程;60年来第一次吃到家乡的回锅肉;儿时玩伴一把就摸到老兵脑后的疤痕……即便是炒作又如何?

但是我突然发现自己很难从宏观角度去进行评论。它就是一个人道主义的主题,你也可以讲人民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可以讲叶落归根月是故乡明,无非老生常谈。那么,它真正的力量在哪里?在于细节。这组报道里边我没看见什么大话套话,它就是一个细节接一个细节。

撒谎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最容易被拆穿的是什么?都是细节。曾经春晚最遭人诟病的是什么?是主持人煽动观众跟他们一起哭喊抹泪,因为缺乏真实可信的细节,只能声嘶力竭地把自己降到街头把式的档次。细节决定成败,这本是企业管理的一句名言,其实对新闻报道对任何事情都是一样。

我们曾经感叹日本电器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得那么完美,我们因此讨论日本人的民族性,总之都是很宏大的话题。其实,更关键的是职业化,那不仅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态度。一个职业化或者说具有职业精神的社会,它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的。而职业化,集中体现在对细节的关注,不论是每一个产品,还是管理中的每一步流程。在企业里边做事的朋友,相信对这些都不陌生。

应该说,写远征军返乡这组报道的记者,他们的职业化程度很高。

但是也有这么一种观点,认为职业化与人性化之间存在很大矛盾,因为职业化关注的是产品、是物,而在这方面走得太远往往禁锢了人性的闪亮——— 如果我们认为这种闪亮是人生最值得追求的境界的话。拿这组报道来说,读者在感动之余可能并没意识到本质上它就是一件新闻产品,但在报社老总或者从业者眼里,首先它当然就是一件产品,至于它还能让你感动让你觉得有很多话想说,那只是因为它做得好,因为它在细节上取得了成功——— 依然是细节决定成败那个范畴。

写到这里,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精神上得到满足的途径是什么?具体到这件事,我们能够被老兵报道弄得鼻子酸酸的,觉得有一肚子话想说(当然仔细想想其实都是老生常谈),是因为我们内心都有着随时可能被激发的崇高情感,还是因为这组报道从选题到策划到实施做得好?我不否认前者,但所谓高山流水觅知音,总还要对方弹得高明。否则就是煽情和滥情,这种事我们经历太多了,谁知道以后还会不会经历。

我们都是从那个习惯于虚张声势、宏大叙事的年代走过来的人,我想现在我们应该知道了,真正能够避免重蹈覆辙的,并不是换上另一种虚张声势或者宏大叙事,而恰恰是一种职业精神,是一种对细节的关注,更直白地说就是对细节的崇拜。甚至人性的满足与人性的解放,也需要从这里寻找途径。

知识分子可能会反感我的结论,认为这是人的异化。但是今天的社会,的确正在经历职业化与职业精神的深刻洗礼。换句话说,我们必须首先拿出更好的产品、更好的细节,才谈得上能够有一个更坚实的解放人性的基础。除非圣贤的天资,没谁是能够被凭空解放的——— 如果你觉得从春晚煽情换成另一种煽情也叫解放的话,如果你觉得继续享用劣质产品劣质服务却能够令精神世界的满足得到飞升的话。

(作者系媒体从业者)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